歷來以辦學規模大和望塵莫及的高考升學率而聞名的河北衡水中學前不久在浙江省創辦了一所分校,引發了社會對學校規模以及辦校地點的熱烈討論。辦學規模大的超級中學變得更強大,同時農村偏遠地區的小學校面臨著解散和合并,這種變化是否就意味著社會進步呢?
從孔子到蘇格拉底,縱觀歷史,這些偉人所招收的學生數量都是有限的。其實,只要他們愿意,他們可以收更多的學生或弟子,可是,他們深知辦學規模的擴大會減弱教育的影響力。
今天,權威的大學排名機構將班級人數納為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例如,在普林斯頓大學,教師和學生人數比為1:5;在加州理工大學,這一比例更是低至1:3。另一方面,那些非重點大學則不會首先考慮小班教學,由于入學率低,這些學校往往也負擔不起小班教學的費用,它們的全職教師非常少,大部分都是雇傭兼任教師或助教來服務更多的學生,因此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高效性。
中國農村地區人口逐漸減少或許是一些小學校關閉的原因,更為主要的原因是,僅僅以當地經濟規模或管理效率來判斷學校是否合并無疑是錯誤的。俄亥俄州大學的Craig Howley認為,規模大的學校不一定需要削減經費,因為學校必須聘用更多的中層管理人員以維持正常運營,因此,在過了某個一定時期后,這些學校的入學費自然而然會升高。
學校的運轉效率以及學術成果這兩方面也是決定一所學校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舉例來說,衡水中學歷來以采用半軍事化管理使得高考捷報頻傳而出名,然而,在高考中拔得頭籌不應成為學校或學生的唯一目標。
學校幫助學生培養健康向上的性格和良好的習慣以及獲得廣泛的技能、知識和心態以使他們擁有幸福而充實的生活。有研究表明,教育的目的越廣泛,小班教學越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一旦班級規模擴大,教育則更加難以實現私人化和個性化,教師也就更難以發現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當地教育部門不應草率地匆匆關閉小學校,相反,他們應該充分調動積極性以助這些學校一臂之力。首先,應解決教師人員配備的問題,同時避免用工業性或商業性思維只盯住“效益”不放。一個老師只教幾個學生,這并不是浪費,相反,這一條件還能激勵家長給自己孩子選擇該校。
此外,偏遠地區應使用科技手段將最好的教學資源帶入課堂,鑒于科技基礎設施在大部分地區都已落成投入使用,因此這一點并不難實現。學校同樣能從慕課革命(MOOC Revolution)創始人湯敏身上汲取許多靈感,
湯敏編譯了許多案列,充分展示了網絡是怎樣縮短城鄉學校的差異。
發展偏遠地區辦學是吸引成人務工者返回家鄉的一個有效手段,這樣有助于振興中國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當下中國必須有策略地合理使用小型學校,否則強硬關閉這些學校只會使城鎮化問題惡化。
關于作者:
方柏林:教育指導設計師、文學翻譯和跨文化問題專欄作家
(編譯:張璽元、于佳惠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