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舉辦2016年G20峰會后,中國對2017年G20漢堡峰會的參與可能會證實其下一步的重要計劃,進一步完善和領導全球發展的重要事項。正如美國能源部前副部長,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泰倫斯·桑德羅(Terrance Sandalow)在其去年北京之行中生動表述的那樣,現在的中國是世界各家的榜樣。中國對新興世界秩序的藍圖可能將很快得到進一步實現。
G20峰會期間討論的議題經常是大而抽象,在2017年也不例外。峰會重點關注全球化、自由貿易、穩定以及改革優化世界的危機應對機制,而中國對后者尤其感興趣。
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陳鳳英的說法,中國預計會對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在我看來,由于美國總統特朗普領導的美國采取“孤立主義”,中國將可能有機會涉足有關安全、國際貿易和氣候變化等問題的討論,甚至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中國提出的具有全球性和影響深遠的兩大政治倡議就備受關注: “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
很明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推到了歐亞大陸全球化領導者的地位。更廣泛意義上說,中國企業早就在進入國際市場,中國的創新水平也開始接近歐美國家。如果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成功進入歐亞市場,那么中國將有能力為大型(新興)市場融資,同時又在發達國家市場中得以立足。不過,中國需要培養國際人才,管理和領導所有那些倡議,企業和組織。
同樣地,《中國制造2025》主要聚焦在如何使中國轉型為全球智能制造業的領導者。在這方面,中國其實具備著良好的條件,包括其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大量的資金、一大批企業家、國內市場的規模以及注重理工學科的傳統。中國企業在推動物聯網、大數據和云端等信息技術的轉型上具備的優勢更是得天獨厚。雖然過去硅谷一直是投資者和創業者的首選,但是,中國現在新一代變革者正將他們源源不斷地吸引至中國來。可即便如此,《中國制造2025》這份倡議還是需要一個實力雄厚的創新人才庫支持。
可能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建立健全創新人才庫。第一,盡管中國國內的教育實力雄厚,還在不斷提升,其教育方法還需進行更深刻和廣泛的改革。未來不是按常規任務和標準化操作執行的,它需要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創新思維。將夯實的基礎訓練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相結合的教育體制才能成功。第二,中國的大學需要加快其主動吸引外國學生的步伐; 不只是在漢語或短期的交換項目中,而是包括所有學科的學位課程。為什么中國的大學就不能成為國際學生留學的首選呢?第三,吸引中國的海外留學生和畢業校友回國可以促成人才回流。一直以來,中國在這一點上都頗具成效,越來越多的學生也確實回到國內發展。盡管富有吸引力的政策仍是他們選擇回國的主要原因,中國本土的機會也越來越成為促使其做出決定的原因之一。第四,給在華的外國人才提供可持續的長期工作機會將變得至關重要。盡管最近的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改革可謂是邁出了正確的一步,但是,關鍵問題是首先如何將頂尖人才留在中國。為什么中國不能成為國際人才首選的工作生活之地呢?
中國既沒有能力,也不想挑戰美國的全球領導者的地位。一旦中美關系惡化,雙方都不能從中獲利。但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認為中國的主要機會在于努力爭取成為國際創新人才發展的領導者,以及成功落實“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
關于作者:
馬克·格雷恩(Mark Greeven),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副教授。
(編譯:曲金遙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