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受荒漠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有“三最”之稱,即“荒漠化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受影響人數最多”、“防治成效最顯著”,荒漠化公約的履約工作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一方面我國認真履行公約義務,做好自身防治工作。我國已形成相對成熟法律、政策、科研、規劃、考核及工程建設和監測評估體系,從上世紀50-90年代末以沙化為主要形式的荒漠化長期持續擴展,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治理,2000-2014年實現了連續十幾年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以及荒漠化程度的減輕。
另一方面我國積極參與公約各項國際進程,推動了公約建立履約審查委員會,支持設立區域履約機制,全程參與了公約《十年戰略》以及《未來戰略框架》研究和制定,為公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大力支持國際防治荒漠化治理進程,與公約秘書處合作,先后承辦了亞洲部長級會議,婦女與荒漠化國際會議、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國際會議、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全球紀念活動等重大活動;承擔了亞洲區域荒漠化監測與評估專題網絡,建立了防治荒漠化國際培訓中心,多年來開展一系列對發展中國家技術研修和培訓,受到各締約方,特別是受荒漠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一致好評。
我國將荒漠化防治作為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我國主導或參與的相關國際機制,如中非合作論壇、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中國與海灣組織合作論壇、中日韓三國合作機制、東北亞環境機制等都將荒漠化防治列為了優先領域。2015年6月國家林業局與阿拉伯聯盟干旱地區和旱地研究中心還簽署《荒漠化監測和防治合作備忘錄》;2016年6月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發布《“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倡議》;積極推動在埃及等發展中國家建立防治技術示范中心,通過國際合作與廣大受影響的國家共享經驗,提升水平。
為表彰我國履約成績,2002年和2009年國家林業局獲得荒漠化公約秘書處授予的“防治荒漠化杰出貢獻獎”。 中國治沙典型經驗多次收入荒漠化公約大會文件和最佳模式匯編;中國治沙英雄牛玉琴、石光銀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拉奧博士獎和杰出糧農獎;治沙英雄王有德事跡視頻在荒漠化公約專門網站播放,億利資源集團獲得荒漠化公約授予的“全球旱地衛士”稱號。我國編寫的《中國防治荒漠化傳統知識和最佳實踐》獲得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的表彰。寧夏中衛沙坡頭、新疆和田和赤峰敖漢因治沙成效獲得全球環境500佳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