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人們都想知道,這場重要會議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何種影響?
依據過往的歷史實踐,結合中國近年來發布的多份重要政策性文件,中共十九大很可能會重申幾個關鍵長期性目標,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比2010年翻一番。在經濟政策和改革方面,焦點很可能集中在正風反腐、國企改革、減少過剩產能、去杠桿化、“新型城鎮化”、創新驅動、向價值鏈上游邁進、“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倡議、全球化和環境保護等。
這對中國經濟政策和改革的實際影響是什么呢?部分觀察人士認為,中共十九大之后,在平衡經濟增長與改革和去杠桿化方面,將發生重大變化。
考慮到中國政府推動改革時劃定的重點以及面臨的困難,創新驅動、“中國制造2025”、向價值鏈上游邁進、“一帶一路”倡議、減少污染和環境退化等方面很可能會取得不錯的進展。而國企改革、去杠桿化、政府間財政體制改革等面臨的困難稍大。
2018年GDP增長目標可能會略低于今年,中國政府還可能會通過加強監管和監督,以控制金融風險、降低金融體系杠桿率。另一方面,國企改革可能會獲得一定空間,特別是通過改革股權結構、實施企業并購,以及采取措施提高運營效率等。
此外,強化減污措施將加快重工業的去產能步伐。由于公眾對污染問題的高度關注,環境保護已成為中國政府推動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時,“新型城鎮化”也將取得一定進展,逐步實現農民工市民化。農民獲取城鎮戶口和公共服務的渠道需要進一步放寬,政府間財政體制改革也需鼓勵地方政府向農民工提供公共服務。雖然目前這些方面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未來仍然任重而道遠。
總而言之,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國的經濟政策將繼續聚焦保持經濟穩定,而非加速推動改革。
本文作者為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高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