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香港10月9日電(記者 劉予涵)作為慶祝香港版創刊二十周年活動之一,中國日報香港版今天在香港舉辦主題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機遇與挑戰”的亞洲領袖圓桌論壇,旨在發揮香港自身特點和“一國兩制”優勢,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發展。
從左至右: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楊健,亞洲新聞聯盟執行董事兼泰國《民族報》總裁PanaJanviroj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楊健,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梁君彥、亞洲新聞聯盟執行董事兼泰國《民族報》總裁PanaJanviroj,各國駐港領事,香港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傳媒高層,商會代表等350余名嘉賓出席了論壇,并參加了慶祝儀式。
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
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先生在致辭中說,二十年來,中國日報香港版一直踐行著自己“服務香港市民”的承諾,為本地的英文讀者提供橫跨香港、內地與世界的新聞、評論及深度報道。“如今,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具有良好聲譽和廣泛影響力的媒體,通過平面及線上媒體等多種傳播渠道,獲得了眾多本地與國際讀者的青睞。”
周樹春談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幾乎同歲的中國日報香港版同時也肩負一個重要使命 -- 向英文讀者闡釋“一國兩制”這個史無前例的制度安排。“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闡明,‘一國兩制’包含了中華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與‘求大同,存大異’的重要精神。中國日報香港版一直以來都在通過其新聞報道和深度評論積極推進這一理念,”周樹春說。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發表了主題演講,她說,大灣區和“一帶一路”這兩個國家戰略相輔相成,在相互作用中可以發揮更大合力,香港應當通盤考慮。所以她認為此次討論會“恰逢其時,有啟發性的意義。”
林鄭月娥說:“香港作為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一直以來都是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未來,它將繼續成為國際企業進入內地的通道與內地公司走向世界的跳板,同時,香港位置與地位也將使其成為中國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溝通的中心,海、陸、空交通的樞紐。”
她相信,兼具“一國”與“兩制”的雙重優勢,香港在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戰略中將做出獨一無二的貢獻。
主題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機遇與挑戰”的亞洲領袖圓桌論壇現場。
隨后,澳門信德集團行政主席何超瓊女士、海上絲綢之路協會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招商局集團副董事長李曉鵬先生、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先生、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董事局主席陳坤耀教授等五名嘉賓就此次議題展開討論,并與參會者進行互動問答。
陳坤耀說:“大灣區的概念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是今日的大灣區規劃,被提到了國家的發展戰略,而這個規劃與‘一帶一路’的契合,也賦予了大灣區新的意義和討論空間。”
葉劉淑儀說:“大灣區將為香港向外發展提供寶貴機會,香港應向該區域輸出金融、商業服務與個人化專業服務,同時大灣區廣闊的居住空間也將改善我們的生活。”
李曉鵬說:“大灣區各地政府需要通過加強物流,運輸等基建來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同時,我在這個地方還是看到了產能過剩,各地政府應該進一步進行資源的整合,提高協同效應來促進地區發展。”
楊偉雄說:“幾年前,在財富500強的公司里,前十名還大多是銀行、石油等公司。但現在這已經改變。如今創新和科技公司主導了前十名。”他希望香港能抓住時代的機遇,他認為創新科技已成為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方向。
何超瓊希望大灣區各地政府應該合力打造“一程多站”的旅游生態圈,她認為這在全球旅游業也是新趨勢。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并落實為有效的實際行動,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關鍵節點,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優勢不言而喻。中國日報借此契機,主辦此次論壇,邀請各界共議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歷史新機遇,期以化愿景為行動,共同推動大灣區建設。
中國日報社擁有報紙、網站、移動用戶端、臉譜、推特、微博、微信、電子報等十余種媒介平臺,全媒體用戶總數累計約7200萬;期均發行量超過90萬份,其中海外60萬份;網站日均訪問量(PV)超過5200萬,全球移動用戶端用戶達700萬;在海外,通過每月發行500余萬份海外供版的《中國觀察報》(China Watch),直達美國《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法國《費加羅報》、泰國《民族報》、俄羅斯《俄羅斯報》、日本《每日新聞》等美、歐、亞主流讀者群。
(編輯:涂恬 妮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