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向學術圈的同事們宣布將去中國研究創新時,他們一致認為這段學習生活會很快結束。現在中國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創新大國了,人們搭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便車,創新發展如火如荼。幫助中國精英學生和下一代變革者發展成才是我的職業追求。我不僅接收了渴望在中國學習科技和商業新模式的國際學生,還接待了硅谷企業家和投資人代表團,為中國與世界搭建橋梁——這一切在13年前誰又想得到呢?
馬云、方毅、孫德良等中國早期的企業家讓我相信,中國擁有巨大的創新潛力。我曾有幸與他們見面,感受到他們想要改變世界的熱情。我見到馬云是在淘寶的家庭日上,見到方毅時他還是浙大的創業學生,見到孫德良時他還在研究平臺發展策略的初級階段。我很慶幸自己能夠來到杭州,不僅因為這里美麗的城市風光,還因為杭州還擁有巨大的變革力量。我來自荷蘭著名的“實干者之城”鹿特丹市,但我知道,杭州將成為一座舉世矚目的城市,我一定要為杭州的發展做出貢獻。
我依稀記得來華后最初幾年的生活,那時我需要經常拿著外國銀行卡在為數不多的ATM機上取出大量現金。有時我要跑到不同的銀行,忙碌的員工說我能用的ATM機在2公里外,沮喪的我真心懷念荷蘭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正在進行無現金轉型,手機上的支付寶和微信足以讓我買日用品、購書、租單車、買電影票或者管理財務等等。不到五年的時間里,一場移動支付革命改變了我在中國的消費方式。如今回到荷蘭就好像穿越回了過去,又得重新使用銀行卡和現金了。
不久前,一個學生申請做我的助教。他并沒有給我發簡歷或介紹信,他制作了一個網站來介紹自己的情況、興趣和項目經歷,而且他做得非常專業,內容生動,重點突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他沒有詢問助教的薪資或具體工作內容,而是問我怎樣成為教授,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是如何同學生合作的。我在浙大的跨文化管理課是另一個例子。學生們最初很害羞,不愛表達觀點,如今的課堂簡直像電視真人秀,他們放棄了用PPT做展示,親自上陣表演,把課堂變成了劇院。當然,今年夏天最火的節目可不是電視臺制作的歷史肥皂劇,而是騰訊拍攝的《中國有嘻哈》,中國的年輕人在節目里生動地表達自己對新中國的看法。這是一檔沒有山寨美國的中國原創新式饒舌表演。亞洲風格與美國風格的混搭,讓四川話和重慶話一炮走紅。
數字化轉型和新一代人崛起是我來到中國后感受到的兩種巨大變化。我是西方來客,是中國變革的見證者,更是變革的參與者。中國的美麗在于一切皆有可能,變革廣受歡迎,挑戰孕育生機,我非常欣賞中國人的這種心態,這也是中國給我上的最生動的一課。
關于作者:
Mark Greeven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副教授。
(編譯:孫磊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