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semary Bolger在長城上拍照。
從未到過中國的老外通常會對去中國旅行望而卻步,更別提考慮在中國定居了。去年我宣布要搬到北京后,所有人都問我:“為什么選擇中國?”令人意外的是,類似的問題永遠不會被拋給遷居倫敦或巴黎的人。來到中國好處多多,比如駐中國的外交工作人員會領到額外的津貼和福利,在中國生活的經歷可以給個人履歷加分,老板會對能在中國活下來的人高看一眼等等。我愿意解答他們的疑惑,也想給自己加分,但我想說:隨著中國逐漸擴大開放,不斷取得進步,這些刻板的想法和做法變得越發有失公正。
其實,北京是最容易過上舒服日子的城市之一。我學會的第一個漢語詞語是“方便”,意思是便利、省事。從環城游到AA制,北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語言障礙一開始肯定會帶來麻煩,但學習英語、出國旅行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交流問題也隨之減少。我在中國的頭一個月里就有家長兩次請我教他們孩子英語,他們希望孩子盡早學習英語,這樣就可以在十二三歲時完全掌握這門語言了。尤其是在大城市里,語言障礙問題正在弱化,在下一代人里就不復存在了。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離開中國后才發覺中國生活的便利之處。中國人性化的電子商務體系讓我習慣了用手機支付,回國后又得使用現金和銀行卡,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我們國家的銀行上個月才宣布現金匯款當天到賬,好吧,中國這樣做已經不知多少年了!
經歷了中國快捷的地鐵系統后,才真正體會到在高峰時期花10分鐘等待城際列車是多么痛苦,而在這段時間里,北京的地鐵已經過去三四趟了,想到這我就崩潰了。地鐵并不是唯一的法寶,北京街頭五顏六色的智能共享單車不僅是美麗的城市風景線,更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共享單車方便實用,把騎行變成了樂趣。回國后我只能選擇步行或開車,這難道不像現代人回到了古代嗎?
杰出的設計和良好的營銷固然是共享單車和電子商務獲得成功的關鍵,但類似的方案在其他國家舉步維艱。同樣是共享單車,中國已經擁有上百萬的用戶群體,而澳大利亞的抵制者卻遠比用戶多得多。這說明,中國的進步要歸功于人民對科技和革新的肯定和接受,這種態度營造了良好的環境,讓創業者和企業家茁壯成長。創新和創業這組詞可能已經被中國媒體說爛了,但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革新不止局限于科技領域。來中國前,我準備好了去迎接由鋼筋水泥構成的叢林。一個來自塔斯馬尼亞的自然愛好者嚴肅地告訴我,她從沒有在北京聽到過鳥叫聲。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她,就在我住的小區外,鳥兒不僅在樹上活蹦亂跳,甚至還很吵,而且觀鳥的人也越來越多。中國不僅有河邊公園,更有遠多于其他國家的自然景觀。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年今年買了第一雙登山靴,正式成為登山大軍里的新人,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重視自然風光。與過去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經濟的觀念相比,這是一種重大轉變。如今,中國的環保力度不斷加大,企業監管愈發嚴格,政府解決環境問題的決心更加堅定,熱情更加高漲。就在某些國家玩弄政治、偏離環保路線的時候,中國政府在今年一月宣布,將在2020年前投入2.5萬億元加強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推廣。
這些僅是我在北京生活不到一年時間里所見的進步與革新,現在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中國,開啟新的發現之旅。
(編譯:孫磊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