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愚笨的全球輕信時代,即使是最荒誕謊言也可以披上體面的外衣,只要在前冠之“根據網上最新的信息......”
想想看。我們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把互聯網打造成“無所不知”的超級圣人,老套的研究和獨立思考能力退回到石器時代。我們對數字化的依賴如此普遍,地球村每個角落的公民都在為解放思想進行日常斗爭。
但擁有7.5億網民的中國卻是個例外。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本土“電子百科全書”——這個平臺可能利用美國維基百科及其中文版“百度百科”的“權威”信息,成為抵御西方文學思潮的屏障。
西方網上文庫多由志愿者、業余愛好者填寫,缺乏專業性。而中國本土的在線信息庫將由精心選拔的學者編寫。
《南華早報》最新一篇報道稱,此次項目主編楊牧之稱其為“文化長城”。他們從大學和研究所招募的2萬多名學者,負責修改更新第三版《中國百科全書》,共覆蓋100多個學科。這個在線平臺被稱為中國“第一本電子百科全書”,包含30多萬個條目,每個條目有1000多個字。
楊主編說,“維基百科公認既權威又準確,但其定位是‘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這就有點令人困惑了, 我們現在有世界最大、最優質的團隊,我們的目標不是模仿,是超越。”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出版社宣布推出“電子百科全書”時,西方評論家立即推測,中國官方將利用它對信息進行“凈化”處理,而印刷版無此方面問題。《中國百科全書》第一版74卷中約60卷由臺灣一家公司重印,且無任何修改——證明其學術水準及客觀性。
中國出版社的一位官員說,“這不僅是一本書,而是一套知識體系,旨在為提高國民素質,為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提供平臺。
中國百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1403年,明朝永樂皇帝委托的《永樂大典》于1408年完成的。其規模龐大,多達11000多冊,由2170名哲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編纂而成,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紙質百科全書,令西方世界垂涎。
這樣看來,中國電子出版物達到類似地位也是應該的。
(譯者:鄭瀟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