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機緣巧合,我有幸目睹到智能機器人的魅力,這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為它幾乎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擁有著完成最復雜、最困難的任務的能力。
驚喜也好,震驚也罷,怎么說都行,但那的確就是智能機器人帶給你的感受,或者說是它們“想”使人類產生的感覺。
用“專長”這個詞來形容智能機器人對人類交流對話中規律規則的掌握能力也難免太輕描淡寫了。
我當時看到的那個人工智能機器人,有點類似于電影《霹靂五號》(Short Circuit/Johnny 5)中美國軍方的戰略人工智能核傳輸機器人(S.A.I.N.T)——Number 5;或者《霹靂五號2》中那個能在短時間內“吞”下一本書的內容、能夠快速處理任何突發情況、能夠執行任何任務并抵擋敵人的高級玩具機器人。
似乎全世界都對高效的人工智能分外著迷。盡管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創造(或建造)的機器人越多,意味著就有越多的人將失去自己的工作機會。各國之間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中似乎已經進入了相互競爭,力求超越彼此的階段了。
這種發展趨勢不僅限于以機器人代替人類進行工作,還包括其他領域,比如國際象棋和圍棋。
如果說美國國際商用公司(IBM)在20世紀90年代創造了“深藍超級計算機”(Deep Blue)打敗了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當時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那么現在的谷歌(Google)也為我們制造出了“阿爾法狗”(AlphaGo),它打敗了世界上最棒的圍棋玩家。
人類曾憑借智慧幾乎征服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而且現在還在向外太空探索。可是突然之間,在人工智能強大的力量面前,人類智能顯得是那么的不堪一擊。
這是否應該引起我們的擔憂?
雖然身兼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說過:“其潛在的好處是巨大的......創造人工智能的成功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然而包括其本人和技術巨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內的許多人都對超級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出了警告。霍金那句話的后半句是:“除非我們學會了如何避開風險,否則人工智能也許將是人類最后一個的成就。”
不過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并沒有對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變現出極大的擔憂。反而他認為,在人類徹底了解自己之前,還不太可能生產出具有獨立意識的人工智能。
而且我們人類對自己意識的了解其實還算不上透徹,這恰恰就是問題的所在。我們的意識思維變幻無常,似乎是一天一個樣。再次引用泰森的話來說就是:“人類還沒有達到那種能同他人思想情感產生移情的地步。不論是人類還是地球上的其它動物都是如此。”
我們人類越是重視人工智能的智慧,就會越忽視作為人工智能發展基礎的、通過自然進化而來的人類智慧。而這正在改變現實世界中的游戲規則。
現實世界的變化進程取決于我們是否會重拾對人類智慧的信心。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場邂逅可能發生在一場真實,而非虛擬的夢境。不論怎樣,當現實世界中的發展遭遇噩夢般的挑戰時,總有些不祥之兆。
(譯者:朱陳鋒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