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在社交平臺上收到了一個我年少相識之人的好友申請。
我很高興地點了接受,因為我們當時是很要好的朋友——但其實我們根本不應該成為朋友。事實上如果從普遍的觀點來看,我們甚至應該是不共戴天的死敵。
我倆的友誼要追溯到摩登派和搖滾派流行的日子,這個英國青少年群體因電影《四重人格》(Quadrophenia)而廣為人知。
我是個摩登派,而我的朋友是搖滾派。
摩登派騎小摩托,留短發,穿派克大衣,打扮入時——據說是為了應和60年代意大利人的穿衣風格。而我身邊的摩登派還會聽晦澀難懂的美國靈魂音樂,后來被稱為北方靈魂樂。
搖滾派騎摩托,越大越響越好,他們穿牛仔褲和皮衣,頭發長而油膩,聽重搖滾。
兩大派別因互相仇恨臭名昭著,他們之間的暴力沖突也常常成為報紙頭條,而且通常發生在海邊的度假勝地。
當然,我和我的朋友并沒有發展成這樣。
我有一輛蘭美達小摩托,偶爾的故障自己也可以應付,但我的搖滾派朋友是個引擎專家,經常幫我把車修好讓它重新上路。我也很喜歡大摩托——我只是有點害怕高速過彎道才不敢買一輛。
我們也都熱愛音樂。我非常喜歡靈魂樂,但也喜歡聽搖滾和其他各種流派。我的搖滾派朋友喜歡靈魂樂和重搖滾,但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向他的摩托騎友們老實交代。
據我上次使用這種兩輪代步工具已經很多年了,但從我朋友的在線介紹來看他還是個狂熱的摩托車手,現在住在他北威爾士的新家,周圍是美不勝收的景色。
我們從當初中斷的地方重拾友誼,比較我們各自喜愛音樂的旋律。
我們從一開始就相聊甚歡,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絲毫沒有顧及那些普遍認為的觀點,只是就事論事。
這讓我想起現今在西方國家似乎越來越流行的“拉起吊橋”心理,受這種心理影響,外國人往往是被懷疑和不信任的。
但如果有機會見面,互相增進了解,人們往往會相處得很好——只要撇除偏見。
我去過很多國家,也在一些國家居住過。據我所知,無論你到哪里,碰到的任何當地人基本上都一樣:每天要處理同樣的日常事務,發自內心愿意與人為善。
你越不跟他們接觸,無根據的偏見生根的空間也就越多,到最后往往會發展成完全偏離的誤解。
如果一個摩登派和一個搖滾派都可以成為朋友,那么所有人都不應該失去希望。
(譯者:段正陽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