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特別的一年,因為世界發生了兩起影響深遠的黑天鵝事件。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為美國新總統以及英國脫歐公投都對全球化構成了巨大挑戰。這兩起事件都是強烈的反全球化政治說辭的后果。在美國和英國這種說辭得到廣泛認可,反映出盎格魯-撒克遜世界很多人對全球化有根深蒂固的反感。全球化的支持者們面臨著這樣一個挑戰,就是通過強調全球化的益處塑造全球化進程的政治合法性。所以,為全球化作出合理解釋將是本屆世界經濟論壇的重要議題。
競選者因為內向型的政治和經濟策略而當選國家領導人,這顯示出全球化已讓很多人不高興。更多的領導人可能會利用這種形勢去實現他們自己的政治目標。這很快就會造成一種局面,也就是好幾個大國的領導人都反對全球化。對全球化的不同態度可能導致世界走向分裂。世界兩極分化不利于全球貿易的發展或者全球商業生產網絡的增長。
全球化擁護者需要去勸說那些懷疑人士,讓他們相信全球化是可以帶來益處的。世界領導人在這個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對全球化前景要做更客觀和包容的闡釋,從而去反駁那套反全球化說法。有一些國家的人民從全球化中受益良多,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特別適合引領這種闡釋。在這方面,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合適了。
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國成功地融入世界經濟。這個融合首先從貨物貿易開始,進而發展到服務領域。逐漸地,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來源國之一。人民幣也成為最廣泛交易的一種貨幣。通過與世界進一步的融合,中國成功了創造了經濟機會、就業以及讓很多人脫離貧困。中國的經濟成功是二戰結束后亞洲一些國家,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積極擁抱全球化得以發展經濟的延續。不過,由于體量巨大以及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成功要遠比其它國家更為引人注目。
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經歷傳遞出的關鍵信息就是它的包容性和以人為本的特征。全球化不能讓所有的人同時都獲益。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失敗者,應該主要通過國家政策,比如再就業或者技能培訓項目,給他們提供其它機會。如果政府不能慎重解決全球化的消極面,那么全球化的包容性就很難獲得認同。而這正是西方失敗之處。
2008年的金融危機說明西方經濟大國在調控方面犯下了嚴重的錯誤。國家對銀行信貸和資產抵押肆無忌憚的擴張熟視無睹,讓這些錯誤得以累積出現。在調控出錯的同時,一些機構也犯下大錯,在危機襲來時根本無法預測和控制危機。這場危機的作惡者大部分并未受到懲罰,這更是說明了這些機構的無效。因此毫不奇怪,那些自己未犯錯卻被危機重創的人對支持全球化、制定調控措施和管理機構的領導人和精英們都倍感失望。這些受影響的人也就是反全球化的堅定擁躉。
隨著習近平主席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社會將意識到有序推動全球化進程并充分考慮人民關切是至關重要的。商業領域常會失去耐心,追求政策的迅速變化。雖然沒有商業參與全球化就不能前進,但是如果沒有人民的有效參與,全球化也就失去了包容性和政治合法性。因此,對國家領導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就是充分考慮全球化影響下的各領域并采取適當的措施。這可能意味著放緩融入全球的進程,直到人們掌握了技能以及更好地適應全球化。這種政治遠見和智慧理應成為世界經濟論壇強調的“應勢而為、勇于擔當”的標志。
全球商業都在期待中國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就全球化釋放出高屋建瓴的信息。反全球化聲音在世界很多地方興風作浪,此時中國就是全球化最光彩照人的面孔。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是否會順利發展,這要依賴中國是否能夠在很長時間內強調全球化的包容性以及勸說懷疑者意識到全球化的益處。(翻譯:凌晨)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
(翻譯: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