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施泰因博克(芬蘭)
許多國際觀察人士一直在忽略一個事實:伴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而來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李克強總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目標是6.5%左右,與2017年的官方目標相同。不過,從更深層次來看,兩者又有所不同,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圖景正在發生改變。
不少國際媒體將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錯誤解讀為經濟發展減速、停滯甚至硬著陸。事實上,經濟增速放緩只是簡單反映了工業化強化階段的消逝,預示著向后工業社會的過渡。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并不是壞事來臨的前兆。恰恰相反,它表明中國經濟再平衡正步入正軌。
相較于過去兩位數的經濟增速,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確實慢了下來。但在歷史上,這是所有工業化經濟體都要經歷的必經階段。而中國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經濟體量龐大,以及中國積極主動地將經濟增長轉變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在快速提升。
推動創新、推進消費是中國經濟再平衡的目標。而消費的增加則必須以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前提。2012年至2022年間,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從7.9%放緩至5.8%。但同一時期,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提高一倍。2012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1萬美元,到2022年很可能會增加至2萬美元。十年間,中國人均收入年復合增長率在6.7%左右。
再看看美國。2012年至2022年間,美國的經濟增速可能會從2.2%放緩至1.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5.05萬美元增加至5.77萬美元,十年間的人均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5%,僅為中國預期值的1/4。
奇怪的是,當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低于預期,國際媒體通常解讀為“本季度表現欠佳”,極少被稱作經濟發展減速、停滯或硬著陸的先兆。換句話說,國際媒體似乎總是對中國進行“區別對待”。國際媒體總是系統性地強調中國和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的下行風險,卻對美國和其他主要發達經濟的經濟問題選擇視而不見。
(本文作者為美國印中美研究所研究主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訪問學者丹·施泰因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