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被寫入憲法,以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進程,填補環境治理方面的空白,這也符合中國人民的希望與期盼。
中國政府敏銳地意識到高速工業化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并采取越來越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保護生態系統。
工業開發以及廣泛使用煤炭發電供暖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在很多地區,不受管制的工業開采和排放污染了土壤和空氣。中國最新公布的發展規劃將推動經濟繼續穩定增長,而預防和控制土壤、水與空氣污染也被納入其中,成為發展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美麗中國”不可能一夜建成,因此中國政府設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發展目標,同時進行定期監測和評估,以確保目標順利達成。相關官員也必須對其做出的環境決策和行動負責。
這一最新的發展規劃包括發展新能源,以及對空氣、水和土壤進行有效管理,進而逐步降低污染水平。這是中國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轉變,將有助于建設一個繁榮、美麗的中國。
近年來,中國一直尋求轉向綠色發展模式。比如,2015年,全球新增風電設備裝機容量的一半來自中國。未來20年,中國預計會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引領者,施行更加嚴厲的監管措施,控制工業化進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而北京減少空氣污染的嘗試也取得了成功。今年1月,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PM2.5的濃度降至每立方米34微克,約為5年前的1/3。
過去40年間,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同樣的,中國也會在控制環境污染方面取得巨大進展。這將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鋪平道路。
(本文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客座教授阿西特·K·比斯瓦斯、高級研究員塞西莉亞·托爾塔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