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世紀60年代, 當非洲大陸國家紛紛擺脫殖民地位獨立時, 其中大多數的經濟發展平均水平要比中國還高。然而從坦贊鐵路開始,非洲就開啟了向亞洲學習的進程。坦贊鐵路將深鎖內陸的贊比亞和沿海的坦桑尼亞連接了起來。作為當時非洲大陸最大的國家資助的單一工程(總投資4.06億美元,相當于今天的幾十億美元),這條鐵路的承接方就是中國。
隨后沒多久,中國就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嶄新篇章而非洲也在尋找自己不同的發展模式。回顧過去的40年,非洲需要向中國學習的東西真是太多了。
雖然中國和非洲各國大都屬于發展中國家,但顯然現在中國已經處在了不同的賽道上了。 火箭般的發展速度讓中國穩穩地坐在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已經讓其8億國民擺脫了貧困。 然而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非洲大陸依然被貧窮所累,甚至很多人處在赤貧階段。非洲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僅為2%左右,而且其競爭力也特別低。
中國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中國堅持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照本宣科地執行“華盛頓共識”,以私有化和去監管化來發展自由市場。但中國不為所動,依然堅持不懈地按照本國模式來發展自己。在調查研究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國情來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力提升了其競爭優勢。
在政府的扶持下,經濟特區已經成為發展重心,一些研究項目得到了啟動和開發,同時也推動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此外,成功經驗就大膽推廣而失敗的項目就堅決拿下也是非常重要的經驗。
新興的產業讓上億人走出了農村從而擺脫了貧困。年均近10%的GDP發展速度讓中國在2015年就實現了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
而非洲選擇了華盛頓共識指導下的自由市場之路。20世紀80年代非洲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諸如取消價格管制、公有企業私有化以及裁減公務人員等一系列的改革。
然后一路發展下來,由于私營企業生產力落后無法實現工業化的起飛。資金短缺無法建設基礎設施進而基礎設施的短缺又反過來限制了經濟發展。隨著失業人口的增多,更多的人陷入了貧困。也幸虧有了來自中國的貸款,非洲今天才有能力來維護其基礎設施。
第二,可預期性帶來了投資和增長。一黨領導下的穩定政府加上中國對和平與發展理念的堅守,讓外界對中國的未來有了穩定的預期。而穩定的預期也引來了投資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可以說中國領導人的遠見和勇氣讓中國度過動蕩時期并逐步讓這個國家有了一定的耐受力。在一系列以發展為導向的政策舉措之后,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從封閉中走出來成為了一個開放和市場化的國家。 中國政府是一個實干的政府。
第三,中國人民的節儉傳統。 中國人有存儲防備不時之需的習慣,中國的個人儲蓄率甚至能夠達到25%。因為很多家庭都有自我保障舉措,這也讓政府能夠節約出社保資金,從而可以用更多的資金去支持國家發展所需。同時這也增加了政府制定政策來應對發展挑戰的彈性空間。更有利于國家聚攏資源進入優先發展的領域進而也相應地增強國家的實力。
相比而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則是世界上儲蓄率最低的地區。據世界銀行估計,2005年該地區的家庭儲蓄占GDP的平均比重為18%。 這也就制約了金融機構給中小企業的信貸額度從而不利于國內經濟發展。
最后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中國的教育部門在私營部門與學術機構之間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利關系。教育機構為私營企業提供其所需的研發和人力培。而隨著這些企業創新和發展能力的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也獲得了發展的空間,這又為教育機構培養的畢業生提供了很多的就業崗位。
或許現在是非洲接受“北京共識”的時候了,非洲目前遇到的脫貧、基建和產業啟動等挑戰都是中國曾經面對的。既然中國已經取得了成功那么非洲學習中國的經驗也一定能夠取得相應的成功。
本文作者系肯尼亞智能公司網絡智庫政治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