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1974年貿易法》的“301條款”,3月22號美國總統宣布了三項制裁措施。
作為回應,中國政府也決定對來自美國的30億美元(占美對華出口的3%)的進口貨物加征15%到25%的關稅。
關稅的交鋒和其他的一些貿易摩擦使中美關系經歷著考驗。中國的貿易反擊似乎也表明中美之間正在縮小彼此間的科技差距。這著實給美國的科技壟斷地位敲響了警鐘。
在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者。而最近這次的特別關稅都表明美國對華戰略開始由接觸轉向了遏制。貿易制裁以及科技封鎖都是為了減緩中國經濟增長。
當然這種遏制的最終效果還很難預料。 不過當我們審視中國當前的經濟和科技上升路徑就會發現他跟20世紀初的美國崛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中美兩國都是依賴自身積累的人力和資本,以巨大的國內市場來應對多變的國際貿易的不穩定沖擊。當時英國針對美國的遏制就沒能成功。所以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國際影響力巨大的經濟體,華盛頓的如意算盤估計也就很難如愿了。中國影響力可以從五個常任理事國所派維和士兵的人數上有所體現。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長姆努欽會談的消息讓市場稍微穩定了下來。有分析認為美國的當前強硬的貿易政策更多是特朗普總統的特立獨行,對他對做法,美國國內其實沒有形成共識。今年11月份中期選舉結果無疑會左右美國貿易政策的未來方向。
在當前的政治生態下,中國應該避免授人以柄, 成為美國政客和極端主義勢力用來賄賂民意的靶子。穩定的中美關系才是符合兩國長遠利益的選擇。
對中國而言爭取歐洲在言語上的支持也十分重要。雖然“一帶一路”倡議獲得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但歐洲很多發達國家還是對其保持著警覺。
當前面對的挑戰可以說是對中國的一次考驗。如何巧妙地處理美國的貿易制裁,在WTO框架內的投訴以及投資限制等案例中爭取到歐洲合作,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成功,這將為中國創造一個友好的國際環境并且讓世界相信中國正在實現全球框架內的和平崛起。
作者陳恒瑞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