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有“東方達沃斯”之稱的亞洲博鰲論壇就會大咖云集。4月10號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開幕式的主旨演講,宣布了在新時代里中國的新形象。他提出了“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里?” 的問題。
隨后他給出了這一問題明確的答案,“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冷戰思維、零和博弈愈發陳舊落伍,妄自尊大或獨善其身只能四處碰壁?!?/p>
他呼吁繼續堅持全球化,這里的全球化是指的全球的不斷融合,用基礎設施建設來打通各國經濟發展的困境。顯然沒有經濟的發展,和平與繁榮都不可能。歷史經驗表明,用關稅和貿易戰來實現安全和穩定的訴求是不可能的。而通過經濟發展讓民眾擺脫貧困才能實現真正的長久安全。通過基建而保持經濟的融合是發展的關鍵所在。
中國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經驗可以在博鰲等類似論壇上進行分享。當然中國的經驗也不應該照搬照抄,畢竟各國的文化、地緣以及發展狀況都不同。這也是習主席在博鰲論壇上分享的經驗之談。
中國正在用行動而非空言空語體現其世界領袖的地位。不像有些西方國家只是喊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空口號,中國正用實際行動來展示其大國形象。作為以基建為基礎促進世界經濟融合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低碳發展,大力提倡綠色能源以此來保障環境。這不單單是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同時也是科技和金融創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標。這也是習主席在博鰲分享的中國經驗。
與特朗普總統的單邊主義貿易戰不同,習近平主席則呼吁促進全球貿易發展,開放市場加強金融融合。中國目前幾乎成了多邊貿易、基礎交通融合以及科技提升和環境保護的全球風向標。在特朗普總統高呼“美國第一”的時候,習主席一再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全球的商界領袖都在翹首期盼著穩定的信號。顯然推特治國中的憤怒無法提供給投資者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信息,但中國詳細而實際的經濟融合愿景無疑會給全球帶去信心。
作者龍志安是喜馬拉雅共識創新人、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