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齊聚北京召開黨的中央委員會的全體大會。一個巨大而緊迫的任務就擺在他們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實施改革激活經濟從而加速中國工業化解放提升農村生產力的進程。實現其中核心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
官方稱這次會議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不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世界而言,它注定會成為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彪炳史冊的歷史事件。由此中國也開啟了持續至今的“改革開放”歷程。在改革開放的激勵下,潛在生產力得到釋放變成了現實的生產力。
歷史學家的研究為我們揭示出這一進程中的艱辛。著名澳大利亞學者弗雷德-特維斯和沃倫-薩恩在他們的幾本著作中詳細描述了中國新領導層集體達成新的共識和決定全國范圍內實施經濟改革政策的曲折過程。顯然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以鄧小平為首的領導集體顯然經過了深思熟慮,這里面也有社會各個階層的探索和共識。改革開放的關鍵就是回答那個樸素的問題: 如何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以不同視角來看待1978年發生的歷史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跟歷史上的其他大事件一樣,1978年對中國影響深遠,意義重大。解放思想讓大家擺脫了過去遵循的抽象教條的枷鎖。經驗和實證重新受到重視。“實踐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次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原則。“實事求是”重新被提出并成為了整個改革過程的標志性口號。從此之后,教條主義以及一些成見都被清理出歷史,中國開始從本國和世界范圍尋找適合自己的理論并不斷地使之更新完善。
中國的農業部門開始采用新的運行和組織方式--家庭責任承包制。這一制度允許農民把手里富余的糧食賣給國家從而獲得了一些自己的收益。這一政策一落地,中國短時間內就是實現了糧食自足。一些村辦和鎮辦的企業由此得以成立。他們正好可以雇傭那些從農業產生中解放出來的富余勞動力,因為農業生產力的大幅提升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勞動力了。為了增加加工產品的出口,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相繼建立并最終發展了起來。深圳更是從一個小鎮一舉變成了上千萬人口居住的超級大城市。
隨著改革的推進和思想的解放,中國高校也開始恢復招生和復建,赴海外留學也重新熱了起來。個人開辦公司得到了法律上的認可。很多人為了出國開始學習外語,也有很多人開始在國內以及國際之間往來。中國的工業也開始積累和發展自己的技術。外國投資重新回到中國,成立了很多的合資或者獨資公司。從1990年代到21世紀的最初十年間,中國一直是最受外國投資者歡迎的國家之一。
而改革當中尤為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國派出了很多代表團出國尤其是去發達國家學習他們的發展經驗。而這一切能夠成為現實,都需要充分地自我反思和開放性的大膽思維。改革的開展使得這種自我審視和自我提升成為內在需求。這也打破了之前人們對中國的一些成見,認為中國是一個內向性國家,更喜歡自我封閉。實際上自1978年以來,中國克服了各種挑戰,始終沒有改變其改革開放的原則路線。
進入2018年,中國的改革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現在中國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國家。現在中國也可以跟其他國家分享他自己發展經驗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要充分與其他國家并肩合作,以基礎設施發展為基礎不斷提升中外相互間的連接和經濟上的互補。中國現在從學生變成了可以傳授發展經驗的老師。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凱利-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