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976年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中作出如是描述:“中國一向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細、人民最勤勉、最繁榮且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隨后,中國遭遇了經濟停滯,以及一系列最艱巨的挑戰——外敵入侵、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過去40年間,中國以領導者的姿態強勢崛起,重新獲得作為世界領先大國的榮耀,足以匹配《國富論》中的描述。
鄧小平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其結果和影響遠遠超出了經濟范疇。今年5月19日,美國《經濟學人》刊發一篇題為《打開大門》的特寫文章,探索性地論述了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廣泛影響,受益于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得以自由地旅行,獲取改變世界也改變中國的知識。
“改革”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向部分外國投資打開大門,并鼓勵國內商業貿易;“開放”則拓展至部分國有企業私有化以及諸多保護主義政策和限制的取消。市場和消費引領的政策,再加上全球貿易的發展和出口的急劇增長,讓今時今日的中國穩坐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寶座。過去多年,中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9.5%,同比經濟增速維持在高位,令眾多國家羨慕不已。
除了經濟領域之外,改革開放還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產生了更廣闊的影響。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既是對鄧小平提出的“開放”原則的延續,也是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自信展現。
而中國公民暢游世界、移居海外,以及大量中國留學生選擇學成后回國報效祖國,這些現象產生的影響我們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估量。中國留學生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英國倫敦和劍橋等科技中心學習前沿的知識和技術,其中絕大部分——估計80%左右——學成后歸國創業或投身科研,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以自己的身體力行推動祖國的持續發展。如今,中國中心城市的創業生態系統足以媲美西方最棒的創業中心。
所有這一切,僅僅是“改革開放”重要性的初期顯現。在非洲這塊世界人口第二稠密的大陸,據估計有100多萬中國移民通過投資、興建基礎設施等方式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在個人層面,作為一個經常到訪中國的外國人,中國社會發展和變化的速度也令我印象深刻。中國在社交媒體、電信、電子支付、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和機器人等領域居于世界領先水平,不少人將中國稱作“創新國家”。幾個世紀以前,中國曾是偉大的發明中心。現在看來,歷史似乎在重演,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40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
至于未來,雖然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中國40年來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發展進程孕育了新一代的中國青年,他們在保有中國人內核的同時也是世界公民。對于一個肩負著越來越多國際責任的世界領導者而言,這是一筆重要的遺產。
(本文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艾倫·巴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