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1年,龍安志(Laurence Brahm)以大學交換生的身份第一次從美國來到中國,此后近40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他是律師、作家,同時也是喜馬拉雅共識機構創始人和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國際研究員。他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
自2018年5月24日起,中國日報網每周四刊發一篇連載文章,講述龍安志眼中過去40年中國發生的巨變,敬請關注。
![]() |
作者(左)和朱镕基。(龍安志供圖) |
我第一次見到朱镕基本人是在1988年,當時他擔任上海市市長。在朱镕基上任之前,對外商來說在上海投資無異于一場挑戰,各部門間缺少溝通協調,審批和辦事效率低下。
出任上海市市長,朱镕基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引進外資。他把所有部門召集起來,將其業務整合到一個地方辦理,從而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朱镕基把這稱作“投資一條龍”。
作為香港美國商會代表團的成員,我受邀來到上海。我們代表團此行的目的是弄清楚這條“龍”究竟如何運作。
朱镕基在一家賓館的會客室里接待了我們。他遲到了一小會,匆忙走進會場,然后直接進入主題,談起他推出的一站式服務如何讓投資進展得更加順利。坐在我旁邊的一位香港商界領袖注意到,朱镕基一身西裝筆挺,但腳上竟然穿了一雙登山鞋。會議接近尾聲時,朱镕基為遲到一事向在場的賓客道歉,他解釋說因為剛從一個建筑工地趕來,所以才會穿登山鞋。身為上海市市長,朱镕基親自監督每一個投資項目,實地走訪每一個建筑工地,以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這次會面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上海這位富有活力的新市長更是讓我感到驚喜。那時,沒有人能想象得到,朱镕基在上世紀90年代將成為中國從社會主義向市場經濟轉型以及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出現的主要驅動力。這個看似簡單的“投資一條龍”,將成為中國改變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市場經濟的樣板。
改變始于1991年2月,中國國家領導人于春節期間到訪上海,他們意識到建立在完全計劃經濟框架下的社會主義無法滿足漸進式改革開放的需要。朱镕基后來升任國務院副總理,主抓工業生產。然而,生產并不是問題,不同工業部門之間無法形成合力,導致從生產、定價、運輸到銷售的全過程效率低下才是問題所在。
朱镕基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兼任國務院生產辦公室主任。1998年,朱镕基出任國務院總理,國務院生產辦公室改組為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負責協調工業投資和貿易、理清各部門權責。
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的政府部門眾多、職能龐雜。并且,每個部門缺乏溝通協調,導致政策難以得到很好地執行。以汽車制造為例,國家計劃委員會制定計劃,財政部撥款,電氣工程部監督汽車工業生產,鋼鐵部和化工部提供零部件。汽車造好后,新車運輸及辦理上路許可等事宜由交通部主管,鐵路部則會對鐵路運輸的汽車數量設定配額。這意味著交通部與鐵路部的職能出現部分重疊。而商務部則決定新車如何售賣,被銷往何處。至于能夠銷售多少輛新車?又回歸到國家計劃委員會的管轄范圍之內。如此循環,辦事效率難免低下。
因此,朱镕基實際上組建了一個宏大的綜合性部委,主要負責與各部門進行溝通協調。這與他之前在上海打造的一站式投資服務模式非常相似,他把該模式推廣至全國性層面。五年來,新改組的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協調所有的生產、商業、運輸和市場政策,通過打破各部門之間的壁壘、縮小其規模,來破解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局。
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協調的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下的自由市場與健康的國家長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在一起,迸發出新的活力。
(翻譯: 諶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