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于2013年提出、約70個國家參與的宏偉發展愿景,覆蓋全球近2/3的人口。該倡議在中國的對外經貿政策中占據核心位置,同時對發展中國家,包括中東國家在內,產生積極影響。
不過,“一帶一路”倡議卻在國際上遭遇一些批評性言論。有人質疑,這是一個以犧牲他國為代價來推動中國戰略目標實現的項目,或者說是一個“債務陷阱”,中國提供資金,中國企業承建,使用中國的勞動力、設備和技術,最終,中國成為“債主”、吞掉他國關鍵資產。這些說法都很有問題。
首先,中國確實尋求通過連接貿易要道、打入核心商圈以及在全球范圍內銷售其商品來鞏固本國利益。但所有大型經濟體都是這么做的,努力擴大影響范圍、維護經濟利益。事實上,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行事。
“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被看作一紙邀約,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受邀與中國展開合作。在任何給定項目中,每一方都會自愿同意符合自身利益的條款。這一原則也適用于“一帶一路”倡議的項目,比如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發電站等。許多國家都會發現,只要合約條款沒問題,與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加強合作將促進其經濟發展。
第二,中國的投資家向那些本沒有類似融資渠道的國家提供了大量貸款。這些貸款當然會面臨違約的風險。但是,據此認為債務違約和資產收購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這是錯誤的。
第三,與其他進行國外投資的國家一樣,中國推進新項目時確實會更多利用本國的人力和資本資源。除了經濟方面的考量之外,由于新興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相較于完全依靠當地企業,引導中國企業參與項目面臨的風險更低。
并且,隨著資本和技術的流動,互聯互通的改善以及對本地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一帶一路”倡議將會讓當地經濟實體受益。
在中東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到訪阿聯酋,聚焦港口、能源和電力行業的大規模投資。
其實,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東地區還有許多待發掘的“寶藏”。譬如,在沙特阿拉伯可以找到不少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沙特是一個迅速現代化的經濟體,同時也是二十國集團(G20)的成員國之一。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阿聯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頻繁。當前,沙特正在鞏固其作為亞非歐商貿中心的地位,建設新的港口、鐵路和發電設施,能夠對“一帶一路”形成有益的補充。中國和中東地區的私營部門也應當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進行投資。
過去,中國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推動本國經濟發展。未來,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中國將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先進工業和技術領域發揮領導力。中東國家和其他沿線地區應乘著“一帶一路”這股東風,發展本國經濟。
(本文作者為迪拜投資銀行“巴達瓦資本”董事長法瓦茲?朱米埃和高級顧問高級顧問塔拉勒?阿卜?甘扎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