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去了一趟天津出差。我走出北京的公寓,步行幾百米來到地鐵站,坐了幾站地后抵達北京南站。迅速過完安檢,我站在自助取票機前輕輕點擊幾下屏幕,取出了搭地鐵時在手機上買好的高鐵票。然后,我走了短短幾十米便到了站臺,登上火車。28分鐘后,我已經站在天津這座美麗海濱城市的市中心,再沿著河邊走一段就到了預定好的酒店。整段旅程不過幾個小時,不用搭汽車、不用去機場、無需信用卡,而且也不用排隊,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幾十塊錢和一雙舒適的健步鞋就能搞定。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根本不存在類似的出行體驗。但是,中國不一樣。
每一次走進中國的高鐵站,我都不禁駐足凝視眼前這雄偉的建筑工程學奇跡——數以百萬計的人流和貨物被巨型高鐵網絡連接起來,不論是這種方式抑或規模,在大多數國家都是無法想象的。如果說中國的基礎設施項目是其創造的現代經濟奇跡的王冠,那么在我看來,中國的高鐵網絡就是王冠上的寶石。
中國的高鐵網絡不僅是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創造的現代經濟奇跡的有力象征,也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政治經濟體制的發展成果。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領先世界,其取得的諸多成就,從高鐵、超級高速公路到地鐵,都得益于其市場驅動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政治經濟體制。
秉持“摸著石頭過河”的原則,中國小心翼翼、有條不紊地使經濟部門向國內和國際競爭開放,提高生產力、大力創新、降低成本,以推動健康增長、促進可持續就業和消費。同時,中國堅持依靠國家力量來推動建設某些于國家而言意義重大的項目,譬如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這些大型基建項目耗資巨大,私營企業無力承擔,只有國家才有能力調配建設過程中需要的一切資源。在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之下,國家可以進行長遠規劃,并讓這些著眼于未來幾十年的大規模項目從圖紙變為現實。中國令人驚嘆的高鐵網絡,離不開強有力的政治經濟體制的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對新技術領域的投入以及遠大的目光。中國的高鐵網絡承載了所有這些特質,因此無怪乎中國最新型的高鐵列車被稱作“復興號”。
中國的現代高鐵網絡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創新性,也凸顯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同時,這也有力地提醒眾人,雖然中國的經濟體制與西方國家不同,但是于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的經濟體制在某些方面更具優勢。
(本文作者為新西蘭律師托尼?費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