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了”—這已是陳詞濫調,卻無可非議。
中國40年前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改變了中國的面貌,而這種改變的速度之快,讓40年后的中國今非昔比——曾經,煙塵飛揚的土路遍布,寬敞的公路難覓蹤影,而今,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速路網,總里程長達13萬公里;曾經,跨城旅游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一種奢望,而今,僅今年上半年,就有7000萬的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曾經,買到基本藥物也絕非易事,而今,中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在開發全球尖端療法。
1978年中國剛剛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時,超三成的中國農村人口的年收入不足百元。2017年,中國農村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3432元。1978年,中國的GDP還不到1500億美元,而在2017年,這一數字是12.84萬億美元。中國的嬰兒死亡率從1982年的3.761%將至2017年的0.68%,而人口平均壽命則從1981年的67.77歲延長到了2017年的76.5歲。
其它國家從來沒有做成的事,中國是怎么做到的呢?
顯然,中國的領導層在這方面功不可沒,但普通的中國人民也同樣居功至偉,他們才是創造了奇跡的魔法師。
關于中國的成就也不乏批評的聲音,可歸納為三個主要觀點:第一,中國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中國勞動人民任勞任怨,能夠忍受微薄的收入;第二,中國的產品都是山寨貨;第三,中國是占了其體制的光。
的確,有些工廠過去曾壓榨工人,但大部分工人為了養家糊口而選擇不逃避繁重的工作也是事實。而且這并非是中國人民的特色。數百萬的中國人在西方努力工作,發家致富,這和外出務工的韓國人或其他國家人民并無二致。坦白說,持有這些批評意見的人拒絕認可工人的血汗付出,是對這些勞動人民的一種侮辱。
而第二種論調則刻意回避了一個重要問題:西方的消費者想要優質商品,但卻并不愿意付出與之相匹配的高昂價格。中國所做的只是滿足市場需求而已。不過,今時已不同往日——過去,大部分的中國人只能在一些特殊場合吃上大米和豬肉,自行車是許多人唯一的交通工具,新衣服被視作奢侈品。但今天,中國在量子通信,航天旅行和信息技術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至于第三個觀點,說它是缺乏誠意都是客氣的了。所有國家的體制都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中國與其它國家的區別在于——這也是批評人士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國的普通民眾正從國家的經濟增長和進步中獲益。如果中國也和許多其它國家一樣,只有少數精英階層在享受利潤,那么恐怕這些人反倒要稱贊中國的體制了吧。
這并不是說中國就毫無問題——遠非如此。不過,鮮花和掌聲應該最終屬于中國人民,在中國領導人的帶領下,他們永遠地改變了自己國家的命運。
作者Faisal Kidwai(馬華安)為擁有18年經驗的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