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命運既取決于其所能行使的權力,也取決于非洲國家在即將到來的北京中非合作論壇上表現出的準備程度——非洲國家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搭上中國這趟快車。
中國致力于打造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并已經看到非洲這一聚集了最多發展中國家的大陸的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地理位置優勢,因此,四十余年來,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合作關系不斷深化。
但是,中國的遠見和善意卻常常被懷疑論者和評論家們誤讀為“新殖民主義”。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曾告誡非洲不要陷入中國“債務陷阱”的西方經濟體卻爭先恐后地與中國締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圖從中國的巨大經濟體量中獲益。繼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之后,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于1月訪問中國,簽訂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新協議。隨后,德國總理默克爾5月也訪問中國。中國正快速崛起為中上等收入國家,前景看好,因此也成了各經濟體的強大合作伙伴。
那么,為什么相較之下,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反倒會遭受更多苛責呢?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將于9月開幕,屆時,50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將聚首北京,與中國主席習近平共商國是。對于中非合作的質疑聲音似乎也日漸高漲。批判性現狀分析固然必要且重要,但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教訓也同樣不可或缺。
由此產生了一個重要問題:歷史上,非洲與西方世界的關系與非洲與中國的關系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又從中能學到哪些經驗教訓來為今天如何看待非洲與世界其它地區的關系提供些許借鑒呢?
往來伊始與根本性區別
如果我們圍繞著非洲財富來比較非洲西海岸的財富之爭的歷史和非洲東海岸長久以來的貿易往來,就會清晰地窺得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對待非洲和非洲人民的迥異方式。
15世紀,歐洲探險家和水手踏上了非洲大陸。那里豐富的黃金和其它寶藏的消息讓當時的西方帝國振奮不已,也讓非洲從此背上了殖民、戰亂和奴役的恥辱標簽,其造成的后果直至今日還未完全消弭。而15世紀歐洲商人到達幾內亞海岸,以及佛得角群島的殖民統治則標志著西非進入了暴力肆虐和盲目爭奪財富的新時期。沿海地區以各主要殖民出口產品命名,極具掠奪色彩,如“礦山”,“黃金海岸”,“象牙海岸”,“胡椒海岸”和“奴隸海岸”等等,側面反映出了掠奪式開發的不斷推進。
但是,在歐洲探險家抵達東非并開啟野蠻殖民浪潮的多年之前,中國探險家就已經多次抵達東非沿海,并首次建立起了中非外交和貿易關系。
在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展示中國實力,并與其他國家通商,締結了友好關系。鄭和的最后三次航行到達了非洲東部沿海的11座城市,并與當地自12世紀以來最活躍的貿易港之一摩加迪休的Ajuran王國等大國政權建立了外交和貿易關系。由此,東非海岸線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中國與非洲以及阿拉伯地區的貿易交流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作者Hodan Osman Abdi是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東非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