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片區的鐵路集裝箱處理中心。(圖片由新華社提供) |
中國是遠古文明之一。而在當代,中國不僅在世界經濟版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還即將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體。但是中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路走來并不容易,也離不開中國國家領導人杰出的治國方略,才能引領中國奮發向前。鄧小平是中國近代經濟騰飛的總設計師,為中國成功進行經濟改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78年,鄧小平領導中國實施了全面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由此開始吸引外資,也為國內創造了無數的就業崗位。之后,中國經濟又從初期蹣跚不穩的經濟發展軌跡徹底轉型,走上了更加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40年來,中國的制造業、國際貿易、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城市等各行各業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轉變不僅影響了中國人民的生活,也讓其它國家的人民獲益良多。
簡言之,中國的改革是在沿襲自蘇聯的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上的市場化轉型。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在于能夠提升生產力和國民經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市場化體系是應對之道。一方面,新型市場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和以市場為基礎的體系之間取得了平衡。另一方面,中國的開放政策也基于放寬貿易限制,其發展主要包含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主要目標是吸引外資投向國內工業項目和基建設施。在這個階段,廣東、上海和福建發展迅速。
第二個階段從2001年開始,到2012年中國達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標準結束。在這個階段,中國實現了兩個主要目標:一、對外貿易和投資符合國際規則;二、使中國成為全球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標志著第三個階段的開始。“一帶一路”倡議有望增進各參與方的利益,從而獲得平衡發展。從這點上說,“一帶一路”是維護世界和平、倡導全球創新性包容性發展的倡議。
在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帶動下,一系列項目紛紛落地,尤其是制造業最為活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位。在2016年德勤公布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中,中國因其高科技產品的附加值和出口額超過美國產品而居于首位。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亦成績斐然,在加快出口產品的安全和及時運輸方面表現突出。
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也一直致力于發展可行的運輸替代方案。最近的中歐貨運鐵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試運行中,貨運列車從中國的深圳出發,前往英國的達特福德,行駛里程約5000英里,歷經23天,途徑9個國家。據運輸專家透露,鐵路運輸所需時長為20到23天,而水路運輸則需要35到40天。因此,此次試運行不僅證明了該條鐵路在縮短運輸里程和周期,并保證貨物安全方面具有創新性,同時也提升了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改革開放政策也為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商注入了活力,紛紛參與到國際范圍內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去。中興通訊近期就代表中國出席了2017年9月10號在希臘舉辦的國際會展。
從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歷史背景以及在中國國內乃至全世界的發展路線和項目來看,很顯然鄧小平所提出的這一開創性國策對全世界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Khurram Raza目前就讀于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