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剛剛閉幕之際,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中非快速發展的伙伴關系所取得的成就。
對中國而言,非洲提供了至少三個極具吸引力的機遇。首先,非洲的生產成本較低。其次,非洲欠發達的基礎設施為商業合作提供了良機,這也符合非洲的愿景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再者,超過11億的非洲人口也是巨大的年輕消費群體。
對非洲而言,中國是極具潛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合作伙伴。若能在中國規模浩大的價值鏈中取得一席之地,將會為非洲國家提升出口額提供廣闊的機遇。隨著非洲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成為非洲商品和服務的重要潛在市場。就業和收入的增加有助于變現非洲的人口紅利,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已經快速成為非洲最大的經濟合作伙伴。自2000年以來,名義貿易額每年增長20%,外國直接投資每年增長40%。中國的援助、優惠性基礎設施和建設項目財務也有顯著增長。非洲每年的制造業項目總價值預計為5000億美元,其中,有中國公司參與的約占12%,而中國公司在非洲的國際承包建筑市場中占有高達50%的份額。絕大部分制造業項目是通過公共部門投資實現的,通常是國有企業以及開發和多邊金融機構為大型鐵路、港口、機場、水利和相關項目提供資金。這對提升非洲地區的基建狀況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中國的很多私企也在非洲有投資項目,主要是為國內市場服務。麥肯錫就曾指出,到2025年,非洲的中國企業的收入可能會從目前的1800億美元大幅增加到4400億美元。
但非洲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一個高度多樣化的集合,這無疑增加了復雜性。
南非,作為一個中等收入的半工業化國家,開創了一種新型伙伴關系,這使得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技術領域以及尋求切實區域發展方面建立起復雜商業關系成為可能。南非也是非洲其他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最主要來源,2003年至2016年非洲各國來自南非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超過400億美元,其中80%是2008年之后才開始的。主要資本流向為石油和天然氣、通訊、金屬和采礦、金融服務、建筑和建材、化工品、酒店和旅游、運輸和消費品等領域。2008年,中國工商銀行以5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該交易仍保持著中國公司在非洲的最大單筆投資的紀錄。此后雙方共同在非洲投資了35個項目,投資總額為85億美元,并計劃繼續投資98億美元。更多類似伙伴關系和合作將有助于在目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取得更大成果。
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認為,中國的8500萬個低薪制造業崗位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遷往非洲,特別是低收入的非洲國家。南非的可持續投資將主要集中在中等技術生產活動中。在這方面,消費電子企業海信和卡車制造商中國一汽是很好的例子。它們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南非運作,并將產品出口到非洲各國。今年,北汽集團也在南非設廠,并將其產量的60%出口到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地區。
對于非洲和中國而言,區域一體化以及出口擴大和多樣化將越來越成為打造可持續性互惠互利商業關系的重中之重。
作者Miriam Altman是南非國家計劃委員會委員。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