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冬蓮(音譯)是神山村的一家小賣鋪的老板,她仍珍藏著與習近平主席交談的照片。(照片由中國日報網發布) |
扶貧與良好的治國理政方式、工、商、農業發展、科技進步、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和文化繁榮、國際貿易和外交都息息相關,因此,成功扶貧也映射了中國的發展規模。除此之外,這一成就也是中國政治體制的優勢及其領導層的才干的力證。政治體制是推動人類發展或追求幸福的手段,其目標也包括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因此,中國其它行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可以在中國大規模扶貧的成就上所見一斑。
很多人將中國的經濟增長歸功于扶貧的成功,但這種觀點是片面的。除了經濟增長外,政治領導層的齊心協力才是中國扶貧事業的主導力量。和其它國家一樣,中國起初也試圖通過發放援助來扶貧。但是,自1986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立以來,中國改變了扶貧的方式和措施。黃承偉在《中國扶貧行動》一書中寫道,1986年至1993年期間,中國實施了以開發自然資源為重點的大規模扶貧開發項目。1994年,中國開始實施為期七年的優先扶貧計劃,由政府為貧困家庭提供食品和衣物。目前,中國的扶貧工作以2011年國務院通過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為指導。中國的目標是到2021年,即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消除貧困,并采取了多種扶貧方法,包括打造示范村、重新安置貧困家庭、為貧困家庭提供創收培訓,以及健全醫療保險和助學和社會補貼、動員各級黨組織參與扶貧等。最近,一位記者到貴州省六盤水市采訪,采訪中,這位記者了解到,原先貧困的牛角村通過政府投資,發展轉變成為了旅游區,同時,當地村委會中的每位黨員都一對一或者一對二地為貧困村民提供幫助和建議,擺脫貧窮。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層對扶貧的堅定態度。這種感受在我去年的一次旅行中尤為明顯。我去的地方,是江西井岡山,習主席曾經走訪過的一個小村莊,茅坪鄉神山村。神山村位于井岡山市茨坪鎮以北約30公里處,有55戶,共331名村民,背靠著大山,四周也被山林環繞。2017年2月2日,習主席冒著嚴寒來到這個貧困的村莊視察。三個小時里,習主席看望慰問貧困戶,與當地居民話家常,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實際困難,品嘗村民們準備的食物,并親自與當地村民一起打糍粑。習主席之行的目的是了解扶貧計劃的實施情況以及人們對該計劃的看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最高國家領導人親自到一線基層走訪了解扶貧計劃的實施情況,不僅彰顯了中國領導層對扶貧攻堅戰的嚴肅態度,也反映了中國政府高層領導為此事業投入的巨大精力。
據估計,中國仍有3000萬人尚未擺脫貧困。這意味著中國在未來三年內必須做到每三秒就使一名貧困人口脫貧。可以肯定的是,無論貧困人口的具體總數是多少,這些貧困群體是中國脫貧難度最大的群體,政府也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幫助他們脫貧。從歷史上的綿延長城,到現代的55公里長的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中國的歷史和今天的成就都表明了中國人民歷來就是能夠創造奇跡的民族,因此,世人只需拭目以待,靜候中國徹底消除貧困那一天的到來。
作者Nanda Lal Tiwari為《新興尼泊爾報》的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