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9月,Janaína Camara da Silveira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自拍留念。(圖片由Janaína Camara da Silveira提供) |
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改變一個人應對挑戰的方式和信仰,那么這個國家一定擁有過人之處。中國于我便是如此。2007年至2013年我一直住在中國,回巴西后我也會定期前往中國。中國讓我能夠以一個更加務實和客觀的視角看待生活。
在我的鏡頭中,始自1978年的改革開放正在不斷的刷新著中國的形象。而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的12月22日也恰好是我的生日。也許,這也是為什么40年來中國的變化對我如此似曾相識的原因。自2007年移居北京開始,我就能體會到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的巨大轉變。那時,中國的首都北京還只有四條地鐵線,地鐵票也只是一張簡單的印有藍色字跡的小白紙片。而今,具有科幻色彩的二維碼已經無處不在,北京也有了22條地鐵線,總里程長達600余公里。
依賴國家體制的創新性、中國人民和工業基礎,中國將其社會和經濟政策進行戰略化的調整。通過局部試點,中國將成功的經驗和范例推廣至全國。比如,20世紀80年代的欣欣向榮的鄉鎮企業,以及同一時期政府實行的經濟特區政策等。而在當代的數字經濟中,私營和公營領域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則是顛覆性創新的另一實例。
初到北京時是2007年炎炎夏季的一個清晨,適逢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前夕以及改革開放政策實行30周年。那是一個到處洋溢著新生事物、暖意和轉變的時代,中國正在轉型。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前進的腳步絲毫沒有減緩。到處都能看到轟鳴的起重機,預示著新中國建設的如火如荼。今天,智能手機成了中國的另一張面孔,標志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正一步一步地走出屬于自己的新未來。
曾經在一堂普通話課上,我問老師有關“前天”和“后天”的表示法是否有問題,因為在我看來,“前”意味著“前面”,而“后”意味著“后面”。
對于中國人來說,毫無疑問這些概念是沒有問題的,其哲學意義也同樣簡單得很:過去在前,因此“后天”就是“后面的一天”,以此形容“過去”是行為和反應的結果。未來在后,因為我們看不到也無從知曉。
對我來說,這些概念背后往往蘊藏著更加深奧的學問。它們讓我相信,中國在靠著扎實的根基上邁向未來的同時,從未忘記自己有能力也樂于應對各種變化。
作者Janaína Camara da Silveira是中巴關系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