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政府推動的宏偉規劃之一。該倡議聚焦商品、服務和技術的高效流動,是一項大規模投資戰略。在給中國帶來更大利益的同時,它還尋求解決亞洲和非洲的基礎設施不足問題,推動當地的經濟和貿易發展。
“帶”和“路”兩個字被用來說明一個事實,即“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一個物流網絡,而是一個海陸空貨運聯合體。除了字面含義,它還有一層引申含義。第一,帶子被用來固定重要物品,是一個結構性元素。其次,道路通往遠方,具有連接和互通往來的作用。
這一結構性因素將中國的貿易遺產和現代倡議結合起來,同時也使其他國家參與進來、令其受益。
投資通常先于互通往來,為了做好前期籌備,中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比如,中國投資興建了肯尼亞的鐵路網絡、巴基斯坦的水電工程,推動了與哈薩克斯坦的雙邊貿易。
中國的領導人似乎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技能和需求,能夠對“一帶一路”倡議做出不同的貢獻。
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年,以色列宣布成立。以色列同樣歷史悠久,但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里沒有國家或領土,1948年建國相當于鳳凰涅磐重生。
以色列有850萬人口,它不僅僅是“一帶一路”沿線的交通樞紐,更可以在該倡議中發揮重要作用。古時,以色列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人們從非洲前往亞洲,從歐洲前往埃及、從中東前往美索不達米亞,都必須要經過以色列。如今,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以色列不僅重新確立了其國家地位,還重新確立了其戰略地理位置。
以色列在綠色基礎設施和高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空間有限、氣候條件相對惡劣,這些客觀事實要求以色列建國后迅速發展強大。于是,干旱的荒地被改造成為郁郁蔥蔥的農場,出口行業從無到有、到欣欣向榮。這證明了以色列的經驗和專業值得學習、傳承。
與此同時,以色列也很愿意學習中國先進的電子商務經驗。這很好地說明了盡管兩個國家的體量和需求不同,但能夠相互受益。
我們還需要把目光投向旅游業。過去十多年,前往以色列觀光的中國游客人數以每年超過40%的速率增長。2017年,赴以色列的中國游客數量超過10萬人次。
“帶”構建框架、提供支持,進而培育和增加貿易機會;“路”連接四方,推進文化融合、加強雙邊理解與合作。
在商業領域,中國清楚如何獲利。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不僅保護本國未來的貿易利益,還幫助其他國家更高效地獲利。
(本文作者為馬克?巴克爾,新西蘭人,過去7年在中國生活、學習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