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艙水會給北極地區環境帶來危險,因為壓艙水里含有多種入侵物種,對北極地區脆弱的動植物形成威脅,這些入侵物種可能會將當地的生物取而代之,進而改變生態飼喂系統的整體結構。
由此看來,落實中國提出的冰上絲綢之路愿景,需要解決壓艙水處理問題,從而讓中國工業進軍北極之路變得更順暢。中國至歐洲航線的壓艙水管理,必須要解決如何如何排放、如何清理以及采取何種機制的難題,以避免壓艙水在北極地區非法排放。
前兩個難題令人擔憂如需按照特殊程序排放壓艙水,目的港可能會收取額外費用。這將迫使有關各方在北極理事會的多邊會談框架下找到解決方案。第三點則凸顯了傳感器技術的重要性,所有在北極地區作業的商業船只都應當被強制安裝傳感器,用來發送實時數據以杜絕相關違規行為。
這又引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誰來提供相關技術?哪一個國家或國際機構應當承擔起監管的責任?在發生事故或緊急情況下如何評估潛在和實際損失?
這就需要談到成功建設冰上絲綢之路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必要的科學研究。隨著新技術解決方案的引入,收集科學數據變得更便宜、更快、更精確,北極科學正在經歷根本性的轉變。傳統的實地考察方法仍然適用且不可取代,盡管如此,針對無人遙控航行器的投資將改變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圖景,特別是在遙遠的水下區域,在那里進行人工實地考察太過危險、耗資太高。
中國應研發新型無人船艦,這會帶來數據實時傳輸、快速重新定位監控區域、易于安裝和控制、船上人員減少和實現實時評估等諸多好處。為獲取關于北極地區的廣泛數據,中國應順應這一趨勢,因為擁有可靠的數據可以讓北極地區的航線規劃變得更安全、更快,同時也能開拓水下采礦的新商機。它還將為在平等條款下與西方伙伴組建技術聯盟創造條件。
與之類似,中國在極地發展策略文件中重申了在北極地區鋪設海底光纖的問題。鑒于海底光纖會成為無人水下航行器的塢站,實現實時數據傳輸,并將現有通信服務設施整合為一個系統以推動北極市場的標準化,這將對海底礦藏的長期勘探起到決定性作用。此外,電纜的使用期限應當足夠長,這樣可以降低成本和維護費用。同時,鋪設北極海底電纜也提供了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的機會。
中國應特別關注北極理事會成員國設立的數據中心。全球幾大IT公司已經在北極地區投資了10億美元進行相關建設,他們準備在未來5到10年內將產能翻一番。
與此同時,由于需要開采北極地區位置更偏遠的礦藏、采用更環保的電動油輪運輸,這里的管道和航運也將經歷一場技術革命。中國應早作打算,思考如何進入這些未來大有可為的市場領域,拓展石油和天然氣的衍生投資品類。
針對上述挑戰采取切實可行的國家性解決方案,再輔以中國的財政資源,將幫助中國在北極地區治理結構、投資聯盟和環境監測方面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從而實現冰上絲綢之路的遠大圖景。
(本文作者為復旦發展研究院訪問學者、挪威Akvaplan-Niva研究所北極問題研究員阿圖爾?古什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