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多來,沖突和氣候變化讓很多人重新陷入食不果腹的窘境,此時一些成功案例或許能夠在陰霾中加上些許亮色,鼓舞人心。中國便是亮色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過去的成就,更是因為其在幫助全世界實現“零饑餓”目標方面所做的努力。
本周,我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董事的身份來到中國,以期在了解中國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鞏固并拓展與中國的合作關系來幫助我們到2030年全球實現 “零饑餓”的目標。這一目標在2015年聯合國大會上通過的由世界各國領導人共同擬定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排位第二,也頗具挑戰,但中國的實踐不失為一條明路。中國用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想必中國在這方面的工作頗為行之有效。
偏遠地區的教育工作對全球各國來說都是個重要課題,中國在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我們都深知營養狀況良好的學生更樂意努力學習,并更有可能在短短的數十載的人生歷程中挖掘出自身的潛力。自2011年來,中國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經惠及3600萬偏遠地區的學生。世界糧食計劃署將繼續與中國在這些方面開展合作。今年,我們啟動了湖南省學齡前兒童(3-5歲)的營養午餐項目。超過1500名兒童因參與本項目,而三分之一的項目膳食來自當地小型農戶。
正是這種高效和重點突出的工作方式讓中國自2008年以來成功幫助8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目前,中國正努力實現到2020年徹底消除貧困的宏偉目標,而這比排名第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消除貧困提前了整整10年。
中國取得這些成績背后的經驗值得全世界借鑒學習。飽受沖突和饑餓困擾的非洲從中國經驗和援助中獲益良多。中國正在為年輕的非洲農業科學研究人員提供培訓,鼓勵非洲農業創業。中國還在非洲開展農業援助計劃,并為全球緊急人道主義糧食援助計劃提供支持。這也是專家口中的“南南合作”。我此次中國之行的目的也是更好地了解世界糧食計劃署怎樣才能在這些項目上與中國開展更多合作。出席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部長級論壇期間,我在湖南省長沙市的所見所聞也有助于在消除饑餓方面開展更多合作。就在本周之前,糧食計劃署在80個國家為9100萬人提供膳食服務也得益于中國政府的支持和專業經驗。如今,除了中國政府層面,中國的私營領域也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糧食計劃署在物流等多個領域擁有50多年的經驗,對糧食安全和營養需求有著深入的了解。自2017年4月我擔任執行董事以來,糧食計劃署更多地關注于數字化能力建設。得益于與中國企業在云計算等領域的合作,我們得以打造更多數字化解決方案來應對饑餓。阿里巴巴集團就是一個例子。本周末我將與阿里巴巴高管會面,共同探討拓展合作事宜,特別是如何利用技術來更快更有效地應對緊急狀況。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在災難來臨時,反應的快慢往往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更快、更高效、更有效——這是所有奮斗在消除饑餓戰線上人們所面臨的任務。與中國一樣,過去十年間,世界在抗擊饑餓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在過去兩年中,戰爭和其它沖突導致饑餓人口數量重新增加,饔飧不繼的嚴重饑餓人數在兩年內增加了55%。
因此,世界各國領導人必須加倍努力,早日結束沖突,因為如果沒有和平,要到2030年消除饑餓就困難重重。但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如果世界各國能夠更緊密合作,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并積極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我們就一定能達成目標。這也正是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中國目前所從事的事業,我期待看到這一偉大成就能夠早日實現。
作者David Beasley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