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關稅戰日趨白熱化。雖然中國不得不采取措施來應戰,但問題是:在當前形勢下,特別是在其它國家樂于以同樣或者相對較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時,這場兩敗俱傷的關稅戰到底能持續多久?
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征收的報復性關稅吹響了針對美國農業領域的號角。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農產品出口享有不公平的優勢,因為美國農業領域所獲得的補貼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隨著貿易戰的到來,這種補貼已變成美國的不利因素。中國對進口大豆征收的報復性關稅肯定會給美國農業領域造成巨大損失,從而引發對其合規性的質疑。
農業補貼必須廢止
美國不能長期補貼大豆農戶。一旦中國設法找到穩定的替代市場并重新安排好受影響產品的進口,那么,即使關稅戰結束,美國也恐將難以挽回失去的出口市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將促使美國停止補貼農產品出口,由此其它國家有望在世界市場搶占更多份額。
中國提供價格低廉的產品,這實際上十分有利于美國消費者。美國的中國商品進口商與向中國出口美國產品的幾乎相同,在這點上美國是占了更大的優勢。不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專注于美國的對華貿易逆差,卻并未意識到赤字僅僅是美元不公平估值的結果。
很多美國人認為,貿易戰只會迫使中國尋找替代市場。在多邊主義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貿易制裁也越來越難以奏效。經濟制裁充其量只會方便別的國家填補其它國家留下的空白。令人驚訝的是,美國貿易代表甚至沒有意識到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是最反對美國加征關稅的企業,因為它們無法抵銷將中國產品出口到美國所獲得的利潤。
美國經濟衰退是自食苦果
境外外包并沒有大幅降低美國貿易逆差,因為在涉及到征收消費稅時,美國工人反對給予中國生產的美國品牌任何優惠待遇。他們的觀點是,外包已經令他們失去了工作,因此這些進口產品不應該再享受關稅優惠。這就暴露了將生產委托給國外廠商以彌補美元與人民幣(以及其它貨幣)之間價值差的失策,因為這可能會使美國經濟失去生產廠商。
美國企業缺乏長遠眼光,僅將注意力放在利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而沒有意識到美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僅僅是美元高價值的結果。而隨著通貨膨脹被故意地注入經濟來提升利率和吸引投資,以此抵消制造業衰退所帶來的損失,美元的價值還會繼續走高。美國必須通過從其他經濟體大量借貸來維持美元的上漲,以便維持經濟運行來滿足其不斷上漲的GDP,然而自1971年美國改用信用發幣的決策以來,其GDP的性質就已完全改變。
這種衰弱性悖論迫使美國經濟進入通脹周期來維持高利率并吸引更多的投機性投資,這導致了前所未有的貿易逆差,也使得美國經濟陷入了無可挽回的外債困境,而其制造業的快速下滑又使局面更加復雜化。
作者是Rod P. Kapunan《馬尼拉標準日報》的專欄作家和政治分析家,著有若干著作,包括《“Cabo”經濟中的純勞動型合同》,該書被領先的圖書經銷商列為最暢銷的外包課題的書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