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在現有國際貿易秩序日益緊張之際,中國進博會被視作多邊全球貿易體系的象征。
這一盛事體現了中國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意愿,同時也重申了中國對貿易自由化和包容性全球化的承諾。
中國進博會將令許多國家受益,并對加強中印貿易關系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有望開啟中印貿易關系的新時代,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和經濟往來已延續千年。
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和印度同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及彼此間尋求平等的貿易條款方面擁有共同利益。現有數據顯示,2017至2018年,中印貿易總額達到896億美元,印度對華出口總額為133.3億美元左右。印度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礦石、棉花、有機化學品、礦物燃料、銅等等。
今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印度總理莫迪建議,兩國制定一個新的雙邊貿易目標,到2020年達到1000億美元。
有趣的是,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為印度企業提供了一個機遇,令其有機會占領美國騰出的對華出口市場。中國進博會將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也為印度企業深入中國市場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機遇。
最近,印度商務部委托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印度商品有潛力占領美國騰出的中國大宗商品市場。該研究分析并確定了至少100種印度可取代美國對華出口的產品。
中國商務部長鐘山近日會見印度官員時也表示,舉辦進博會是中國政府為繼續推動對外開放而采取的一項舉措,中國進博會將幫助增加印度對華出口。中國還承諾向有意愿參加進博會的印度實體提供優惠。
部分印度企業抱怨中印兩國之間存在貿易不平衡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印度對華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原材料。隨著印度輸華高附加值產品的增加,印度對華貿易赤字會相應減少。印度的制造業基礎不如中國強大,莫迪總理提出的“印度制造”倡議為進一步加強印度制造業奠定了基礎。
來自中國的進一步幫助,比如中國繼續開放其制藥和IT行業市場,也能夠幫助印度減少對華貿易赤字。
不過,政策的改變、協議的簽訂都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印度的企業應當努力提升其業務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在中國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站穩腳跟。
正如鐘山部長所言:“這個博覽會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個國家的大合唱。”印度企業需要再接再厲,確保印度的聲音在這一合唱中產生強有力的共鳴。
(本文作者為中國亞太新聞中心印度籍記者茲沙恩·謝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