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者導向數字科技領域,中國已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領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量占全球總交易量的40%以上。同時,中國在自動駕駛汽車、3D打印、機器人、無人機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風險投資額位居世界前三。全球每三家獨角獸公司就有一家在中國,并且中國的云服務提供商保持計算效率的世界紀錄。雖然中國服務業總體存在貿易逆差,但近年來中國在數字服務方面的貿易順差每年高達150億美元(約合974億元人民幣)。
推動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進步的是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他們不僅推出大規模商業化服務,還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型。這三家公司在各自領域的月活躍用戶數總量約為5億至9億。
現在,這些互聯網公司積極投資中國的數字生態系統以及該領域的核心企業。中國頂尖的初創公司中,有三成公司的資金來源于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像是滴滴出行、美團點評和京東。
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內市場和充足的風險投資,中國昔日專攻“山寨模仿”的企業家們搖身一變成為創新主力。在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他們像角斗士一樣戰斗,學會開發復雜的商業模型、建造“堅不可摧的護城河”來保護自己的生意。因此,中國創新企業的估值遠遠高于他們的西方競爭對手。此外,中國還在視頻直播、單車共享等領域領先世界。
最重要的是,中國站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最前沿,超過6億移動用戶可以進行點對點交易,并且幾乎無需繳納任何費用。中國的移動支付基礎設施將成為一個很好的平臺,未來會催生更多創新。
隨著中國企業的科技實力日益增強,中國的市場優勢逐漸轉變為數據優勢,這對人工智能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公司曠視科技(Face++)最近拿到4.6億美元融資(約合29.9億元人民幣),這是迄今為止一家人工智能企業獲得的最高融資額。大疆(DJI)、科大訊飛(iFlyTek)和海康威視(Hikvision)等中國企業都是各自領域里世界上估值最高的公司。
中國另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是“線上線下融合”(OMO)。實體世界日趨數字化,企業探測一個人的位置、運動軌跡和身份,然后將其轉換成數據,幫助塑造在線體驗。
比如,OMO商店將裝有傳感器,能夠辨別顧客的身份和他們可能的行為,就像現在的電子商務網站一樣。類似地,OMO語言學習將把母語老師遠程授課、本地助手調節課堂氛圍、自主軟件糾正發音和自主硬件批改作業試卷結合起來。隨著中國重建線下基礎設施,中國將在OMO領域占據領先位置。
不過,雖然中國引領數字化消費行業的發展,但商業采用數字化技術略顯落后。這種情況可能將會發生改變。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三股數字力量——非中介化(去掉中間商)、分解化(把過程分化成組件)和非物質化(從實體轉向電子形式)——到2030年將占到(或創造)該行業收入的10-45%。那些成功利用這一轉變的企業很可能會壯大起來,足以影響全球數字領域,鼓舞激勵中國之外的數字企業家。
中國政府制定了宏偉的計劃,未來把中國打造成一個數字世界強國。中國國務院領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計劃帶來了8000多個孵化器和加速器。政府設立的引導基金項目向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投資者提供了274億美元(約合1880億元人民幣)。中國當局現在正調動資源,計劃投資1800億美元(約合1.17萬億元人民幣)在未來七年建設中國的5G移動網絡,并支持量子技術的發展。
中國國務院還發布指導方針引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目標是到2030年讓中國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正在建設中的河北雄安新區可能會成為第一個規劃行駛無人駕駛汽車的“智慧城市”。在廣東,政府設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計劃到2020年實現80%的自動化。
這些設想將不可避免地擾動勞動力市場,日常白領工作,像是客服和電話銷售,將會最先受到沖擊,然后是日常藍領工作,最后部分非日常工作,比如司機,也會受到影響。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在快速自動化的情況之下,約有8200萬至1.02億中國人將需要更換工作。
對失業人員進行再培訓將會是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主要挑戰。不過,中國政府做好迎接新興數字時代的準備、施行支持性政策、避免過度監管,已經讓中國處于顯著的優勢地位。
(本文作者為知名風險投資公司“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和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