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赫爾辛基同芬蘭總統尼尼斯托舉行會談。尼尼斯托表示,芬方重視中國發展成就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期待著以習主席此訪為契機,密切雙方高層及各領域交往,深化經貿、投資、創新、環保、旅游、冬季運動、北極事務等領域和“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加強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推動歐盟同中國更加緊密合作。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自2013年9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鳴。亞歐各國積極響應、廣泛參與、務實合作、共創美好未來,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新常態。
古有“絲綢之路”溝通世界文明;今有“一帶一路”催促經濟繁榮。貫穿亞歐非大陸的“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既活躍了東亞經濟圈,又發展了歐洲經濟圈,做大做強了務實合作的各國共同分享的“大蛋糕”,已經成為推動東亞和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的一個“大引擎”。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經濟和國家發展來說,“一帶一路”無疑有其特殊使命,使中國以更加開放、更加負責人的姿態擦亮了大國名片。
“一帶一路”成為經濟大開發的“經濟圈”。在世界經濟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動之際,中國順應時代潮流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開放紅利”,也給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開創了一個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化3.0時代。“一帶一路”為中國構建了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使中國深度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媒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建造”對外承包工程完成額,從21世紀初不到100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超2440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家風險報告(2017)》指出,2015年以來,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持續增長。可見,“一帶一路”加快了投資便利化進程,極大地消除了對外投資壁壘。
同時,“一帶一路”也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挖掘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中國已在6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投資49個國家。中國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投資領域包括基礎設施、能源、運輸、城市建設、供水、物流、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惠及每個沿線國家,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撐。除了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支持外,亞投行還為所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支持,預計將有約70%——80%的世界人民從中獲益,全球體系也將逐步從震蕩趨于穩定。
“一帶一路”成為文化大交流的“文明圈”。“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商旅貿易之路,也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共生之路。2000多年前,正是在絲綢之路的引領推動下,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華文明走向世界,中國開始影響世界。今天,“一帶一路”為增進沿線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豐富文化內涵、助推文化繁榮提供了良好契機。2014年東博會圍繞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以及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蓬勃發展的形勢,舉辦首屆文化展,被列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系列重點活動之一,參觀人數達2.3萬人(次)。
前不久,《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公布,著力打造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國際藝術節、博覽會、藝術公園等國際交流合作平臺,逐步建立“絲綢之路”文化數據庫,打造公共數字文化支撐平臺,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繪制了路線圖,也極大推動了“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大力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絲綢之路是經濟帶也是“文化帶”,是經濟圈也是“文明圈”。伴隨著各類文明、各國文化的深入交流,以經濟貿易和金融合作為主的絲綢之路經濟圈將會更富有生機活力。
“一帶一路”成為關系大融合的“朋友圈”。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國家之間不應該零和博弈。誠然,“一帶一路”已經成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親誠惠容”外交新理念的生動實踐。“一帶一路”的根本屬性是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從歷史上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過去的交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共融共生的關系。如今,“一帶一路”65個國家,人口是44億,占全世界人口的63%。中國雖然是“一帶一路”的倡議國、主導者,但不會以老大自居,而是有事好商量,發展共建,利益共享。讓“一帶一路”上的國家真正得到好處、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才是中國發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事業!4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猶如一支熊熊燃燒的火把,照耀著沿線國家共同創造、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夢想。據媒體報道,中國連續五年成為東盟第一大交易伙伴,雙邊貿易額有望在2020年前達到10000億美元;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國進出口銀行內有貸款余額的“一帶一路”項目1000多個,項目分布于49個沿線國家。這些投資都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惠及經濟民生,促進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倡議需要沿線國家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積極參與和配合,妥善處理國家關系,以絲綢之路精神增進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建設。相信在共商、共謀、共建的基礎上,中國與沿線國家會逐步發展起深入了解、高度尊重和深度信任的新型國家關系。(作者系武警廣州指揮學院政治部干事)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