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5日電 (記者 傅藝明)當中國企業屢屢在“海外專利戰”中被“窮追猛打”時,華為卻意外打出了“專利反圍剿”的關鍵一槍。
5月25日,中國通訊設備科技公司華為在美國加州北區法院和中國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同時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訴訟要求三星就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涉及通信技術的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件。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習慣坐在專利訴訟案的“被告席”。2014年,剛剛進軍印度市場的小米公司就收到了愛立信的專利訴訟,一度被禁止在印度市場銷售智能手機。
而不久之前,中興、聯想等中國企業被告知將接受美國“337調查”——這一調查旨在判斷企業是否存在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等不公平競爭行為。
不可否認的是,華為此次“由守轉攻”,與其自身實力密不可分。作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供貨商,華為目前累計申請外國專利已超過30000件。根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備案登記信息,去年華為向蘋果許可專利便達到769件。
更有業內人士指出,巨頭之間的“專利戰”往往是商業談判的必要手段,無論結果如何,對任何一方都不至于“傷筋動骨”,雙方甚至有可能在訴訟開始前便達成諒解。
盡管如此,也有專家認為,華為的“由守轉攻”將給中國企業的海外維權帶來示范效應。
“在國外,知識產權方面的訴訟是非常常見的。華為的舉動表明,面對知識產權的糾紛,尤其是當自身的專利被侵犯時,中國企業都可以積極去答辯或者應訴,維護自身的權利。”中國知識產權律師網首席律師徐新明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兩大信號也表明,中國企業有望在未來的“專利戰”中更多“主動出招”:
其一是中國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在加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今年3月的報告中稱,在《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中國是2015年提交專利申請數量增速最快的國家,去年增長高達16.8%。
而除了華為、中興等老牌企業外,在經歷了從注重商業模式拓展到注重基礎技術研究的轉變后,樂視、小米等新興IT企業亦在加緊專利布局。根據小米官方公布的數字,2015年小米專利申請超過3700項,是成立初期的100倍以上。
其二則是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加大研發投入已成為中國制造的標志性舉措。以中興為例,去年,中興在5G、高端路由器、核心芯片等產品上的研發費用高達122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則高達12%。
目前,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國家戰略之一,加強海外專利布局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國務院在去年年底發布的文件中,便提出了加強重點產業知識產權海外布局規劃、拓展海外知識產權布局渠道、完善風險預警體系、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加強維權援助等多項措施。
當然,中國企業的專利“反攻路”亦非坦途。在“硬件”上,應對一個專利訴訟往往需要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而在“軟件”上,企業決策層如何進行知識產權的布局同樣重要且棘手。
“華為此次的做法給中國企業一個啟發。”徐新明說,“一方面中國企業要主動圍繞專利做一些預先規劃,另外政府可通過基金和援助機制,提供包括法律建議在內的服務性措施,幫助企業提前構建知識產權的市場計劃與風險防范機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