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的時代,輕信盲從愈發嚴重,不分國界。只要有“根據最新的網絡消息……”做鋪墊,再荒誕不經的謊言都能披上光鮮體面的外衣。
再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我們已將互聯網奉為無所不知的終極智庫,而人們的傳統研究與獨立思考能力則退化到了石器時代。我們處處依賴互聯網,而在地球村的各個角落,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爭取思想的自由。
擁有約7.5億網民的中國不走尋常路。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自己國家的網絡版大百科全書。這一平臺有可能成為一座堡壘,抵擋無甚價值的西式化信息潮流,與被視為“權威”的美國維基百科及其中國版百度百科一較高下。
西方大百科全書可以不斷修訂,因為其內容是由缺乏必要技能的業余人士志愿來編譯和編寫。與此不同,中國本土的網絡版大百科全書則由精挑細選的學者來整合和編寫其知識庫。
根據《南華早報》的最新報道,項目總主編楊牧之將該百科全書譽為“一座文化萬里長城”。來自全國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2萬多名學者將改編和更新《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紙質版的數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涵蓋100多個學科,將成為中國首部“包羅萬象”的數字書籍。它將包含30多萬個條目,每個條目的注解長度約為1000字。
楊牧之指出,“讀者認為維基百科具有權威性、內容正確,而維基百科以‘人人都可編輯的自由百科’為標榜,這點很吸引人。但我們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優秀的團隊,我們的目標不是趕上而是超越維基百科。”
總編委會副主任白春禮告訴《南華早報》,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是中央政府的一項重大文化戰略決策”。今年早些時候,中華書局宣布將推出《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立刻遭到西方評論家的質疑,這一點并不令人意外。他們認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內容都是“過濾”后的官方解讀,盡管并沒有證據表明《中國大百科全書》紙質版存在上述問題。《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74冊中約有60冊由臺灣一家公司重印,而內容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這也證明了該書的學術水準和客觀性。
一位中華書局的官員曾說,“《中國大百科全書》不僅是一本書,還是一個知識系統,旨在打造一個平臺,以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在編纂百科全書方面有上千年的歷史,例如1403年明代永樂皇帝下令編纂《永樂大典》,于1408年方告編成。《永樂大典》規模宏大,無所不包,總計11000余冊,由2170名文史哲學者編修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紙質版百科全書,羨煞西方。
《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則理所當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百科全書。
(譯者:朱陳峰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