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左)到農戶曹文飛家走訪。
一晃,楊波來海嘎駐村近7年了……
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聲名在外,平均海拔超過2400米,是貴州省海拔最高的一個村子。與高寒環境同樣出名的還有貧困,“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海嘎360多戶人家,7年前人均年收入還不足1600元。
2010年春節過后,初上海嘎的楊波,面臨的不只是惡劣的生存環境,還有散了的人心。“要我參加新農合,除非你們墊錢”“才400元,拿1000元來還差不多”“要跑到村委會去領?除非你們送上門來”……
“剛來就碰了一鼻子灰,上門動員村民參加新農合、修廁所、抗旱領水,聽到最多的是‘除非’兩個字。”楊波一肚子委屈。
一連串的打擊并沒有打消楊波的念頭,“海嘎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不下山。”孰料,這一駐,就是4屆,7年韶華。
“原想著干部駐村也就鍍鍍金,沒想到他掄起了真板斧”
飲水問題一直是海嘎村民心中的痛。“海拔高、降水少,一年里有半年枯水期,不要說生產、灌溉,人喝水也得從幾公里外的水井一桶一桶往回拖。”楊波說。
楊波有次和村民羅義開玩笑說,“缺水也是個商機,你們咋不從外面拉水到村里來賣?”誰知,羅義狠狠瞪了他一眼,“誰家有那個閑錢?”
這個白眼,讓楊波不敢敷衍。“一個月跑了不下6次水利局,終于請來了專家落實提水項目。”項目投資820萬元,每天可提水1000方,不僅全年滿足人畜飲水,還解決了部分景區用水問題。
這一回,羅義對他豎了大拇指:“原想著機關干部來駐村也就走個形式、鍍鍍金,沒想到他掄起了真板斧。”
修完提水工程,羅義又提了心愿:“楊書記,你要能修通村民一組到村里的路,就是給我們做了件大好事。”于是,楊波找到了“娘家”——鐘山區民宗局,申請到2萬元啟動資金;他又和包組干部到村民家中挨家挨戶做工作,湊了1.8萬元,村民自發投工投勞,一條700米的硬化路很快修成。
“搞計生、低保這些工作他帶頭去,誰家有點大事小事他也跟著湊。”羅義說,楊波剛來就成了村里“臉皮最厚”的人,“慢慢地,這個‘厚臉皮’的稱呼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變成‘楊兄弟’‘小楊哥’了。”
“從‘等靠要’到‘自己干’,是楊波帶給海嘎的最大財富”
“一年的活路做半年,剩下半年政府管。”全村低保戶一度占了1/4,海嘎的百姓卻不以為然,還編了句口訣來自嘲。
“不僅自然條件惡劣,村民更是窮得麻木,就連村干部也安于現狀、沒有干勁。”鐘山區組織部干部敖倩說。
“海嘎要發展,除了突破交通地理條件限制,更為關鍵的是要搬掉壓在村民頭腦中的大山。”楊波說。
找準了癥結,楊波就拉上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戶,開院壩會、搞夜訪,跟群眾講惠農政策、講文明新風、講外面的世界。“起初捶破門也沒個響應,后來提水工程修好,在大喇叭里喊一聲大伙便自動搬著凳子出門了。”
2012年,第二批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啟動,盡管這次任期只有一年,楊波爭取到200萬元為村里建起9個種養殖基地,引進苦蕎、土豆等作物,成立“海嘎四季青種植農民合作社”,并注冊綠色食品商標。
2013年,第三批駐村工作開始前,楊波決定再留下來接著干。韭菜坪搞旅游開發,他厚著臉皮泡在項目指揮部,硬是為村民爭取到了邊溝開挖、土石方清運的活,還為村里300人爭取到就近務工的機會,當年村民務工總收入超過400萬元。
“過去遍地茅草房,如今家家住洋房。群眾從‘等靠要’到‘自己干’積極爭取項目搞種養殖、農家樂,這是楊波帶給海嘎的最大財富。”村主任劉永明表示,“村里人均年純收入2015年達到7280元,去年底徹底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村里還有20戶村民沒脫貧,我不能把他們扔在半道上”
面對家人,楊波是個“不稱職”的兒子、丈夫和父親。
翻開他的日記本,有這么一段話:“又是兩個月沒回家了。到家時,沒有想象中孩子沖出門來‘爸爸、爸爸’的熱情迎接,而是童真般地疑問:‘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和媽媽了?’”提及此事,楊波用手捂住臉龐,淚水從粗糙的指間滑落……
2014年,楊波父親突然辭世。他一路哭著回家。那時,正值駐村工作再行換屆。“母親年紀大了,我不愿再經歷同樣的痛……”楊波回憶道。
“父親給你留了話,‘讓小波好好干,你們要支持他’。”母親的話解開了楊波的心結,他決定再接著干下去。
到今年3月,楊波的第四個駐村任期便滿了,組織部門已找過他談話了解意愿。“只要組織需要,我想在海嘎一直干下去,村里還有20戶村民沒脫貧,我不能把他們扔在半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