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月23日電(記者 江雪晴)經濟學家們表示,中國應堅持把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作為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核心動力。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股票策略主管張智威說:“過去兩年中,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的創新故事越來越感興趣。他們相信這些故事是真實的,并且可以創造價值,于是開始尋求下一個重大投資機會。”
在德意志銀行2018年中國經濟展望新聞發布會上,張智威強調自動化是下一個顛覆性創新可能出現的關鍵領域。
他表示,雖然中國工業機器人增長速度極快,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每萬名員工平均擁有68臺工業機器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4臺。
張智威說:“未來幾年,中國政府將加大力度推動自動化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在自動化領域進行投資和研究。”
他還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中國勞動力在2020年后會加速減少。這就說明了政府為何會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發展自動化。
現在,國際投資者越來越看好中國的新經濟,從傳統工廠主導的增長模式向服務和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轉變。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業也在進行創新。
匯豐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說:“中國能否利用創新,推動中下游制造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升級轉變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決定性因素,這將決定中國能否在今年經濟下滑壓力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他表示,如果決策者單獨看待最近出臺的政策,包括金融市場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緊縮性政策以及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規定,這些政策都是非常積極的。
但這些政策的綜合經濟影響可能會施加超出預計的下行壓力,屈宏斌周一談到他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時向記者表示。
他說:“我們一直強調,中國的(經濟和金融)政策應該把支持中下游制造業不斷創新升級作為出發點,而不是僅僅關注降低國有企業的杠桿率。”
他表示:“實施真正中性的的貨幣政策最適合推動這種創新發展。”
匯豐銀行在2017年發布的中國企業創新發展報告顯示,廣東省深圳市已經成為全國領先的創新型城市。這份報告根據專利申請、投資研發等指標,考察了逾1200家國內上市公司及其“創新實力”。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去年發布的報告,2016年中國大陸地區專利申請受理量接近134萬件,同比增長21.5%。
(編譯:張曉超;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