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美國政府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違反了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作的承諾。上周,美國發布的聲明暗示后悔當年支持中國入世。
對于熟悉一個月前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政策觀察人士來說,這一系列舉動并不令人意外。該報告表示,美國需要反思過去二十年的政策。報告還指出,“這些競爭要求美國重新思考過去20年政策的假設:與競爭對手接觸以及將競爭對手納入國際機構和全球商業框架,將使它們成為良性的行為體和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一前提被證明是錯誤的。”
從美國的邏輯不難推斷出,兩大經濟體之間的摩擦可能進一步升級。 但是這個理由是否存在合理性?
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s)高級研究員杰弗里?貝德(Jeffrey A. Bader)和瑞安?哈斯(Ryan Hass)在《安全戰略報告》發表后三天發表的一篇文章《前特朗普時代的美國政策假設前提是否“錯誤”?》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世界有利于成為第二大進口國。 針對美國政策的前提——將競爭對手納入國際機構和全球商業框架,將使它們成為良性的行為體和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本上——是錯誤的這一說法,兩位學者表示:“這個說法老生常談,帶有告誡的意味,分析存在漏洞。”
他們表示:“從邏輯上講,戰略安全報告似乎暗示應該把中國從國際機構踢出去,其在全球商業中的作用應該被邊緣化。(唐納德)特朗普政府的目標是什么?不用說,這兩個目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他們說,與中國接觸所獲得的利益與戰略評估相矛盾的。首先,不能忽視的一點是,中國經濟為美國商業巨頭帶來巨額利潤……而且中國政府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與(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和蓋特納互相配合,在2008至2009年度有助于避免全球經濟蕭條。”
1月17日,在紐約中華總商會舉行的晚宴上,商會名譽董事長董建華表示,聽到“有些美國人感到被中國蒙騙了”感到非常難過。董建華同時也是中美交流基金會會長,他表示:“美國人認為,中美相幫互助的四十年中,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但中國并沒有如愿以償成為另一個美國。”但董建華表示中國從來沒有說過要采取美國的政治制度。
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董建華并沒有說中國是世界舞臺上的“良性參與者”,但明確表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參與者”。
他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國內積極行動減輕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大力派遣軍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0%到50%,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做的更好”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在紐約發表講話說:“國際社會難以相信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經濟體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害者……質疑自己的成功是非常愚蠢,否認中美兩國建立互惠互利關系中存在的無限潛力和前景也會為兩國關系帶來巨大的傷害。
卡耐基在1936年的暢銷書《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力人物》中說,任何傻瓜都喜歡指責和抱怨他人,而大多數傻瓜也都是這么做的。聰明的人不會一味推卸責任,而會看到前方蘊藏的巨大潛力和巨大前景。
關于作者:趙煥新,中國日報美國分社副主編。
(編譯:李蓓珊;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