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一個兒童患者正在社工的陪同下學習為毛絨玩具熊注射,這是游戲療法的一部分。(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中國日報網2月11日電(記者 周文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成為了中國首個引進游戲療法的醫院,該療法旨在幫助兒童克服對于醫療的恐懼,更好地配合醫生。
2月7日,針對不同年齡與不同情況的兒童患者,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開始采用了七組游戲。這些游戲包括角色扮演以及其他活動,能夠在可能引起疼痛的治療過程中分散兒童注意力,或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人體。
每組游戲的工具都各不相同,孩子可以和父母在醫院社工的指導下共同進行游戲。這些游戲由加拿大非政府組織兒童樂益會(Right To Play)設計,該組織致力于通過游戲幫助身處逆境的兒童自強自立。
“我們試著通過游戲過程模仿醫療流程,這樣孩子們就能熟悉醫院里的流程和常見的醫療器械,”兒童樂益會戰略顧問張燁霞說道。”這能減輕孩子們對于醫院的恐懼,從而積極地與病魔作斗爭。”
她說,游戲療法已經在發達國家使用了幾十年了,引進后將最先用于醫院里的腎臟及免疫疾病患者。
張燁霞說,例如,如果一個孩童因腎病綜合癥(該病癥會影響腎臟)而住院接受治療,那么他會拿到一本生動描述該病癥的圖畫書,書中的文字孩子也能夠讀懂。
“我們用一只可愛的小熊作為主角,向孩子們展示注射、腎穿刺以及去醫院接受治療等常規步驟,以此將孩子們的恐懼降到最低,因為他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她說。
陳靜怡是臺灣基隆醫院的一名心理學臨床醫生。她說,研究表明,約80%的住院兒童都因心理變化而表現出消極的行為,而其中有著持續性問題的孩子。
一些孩子可能會被沮喪、焦慮壓倒。在嚴重情況下,有些孩子可能會失眠、做噩夢或者厭食,陳醫生說道。
“但是,孩子們喜歡玩游戲,這讓他們有更多機會互相交流、互相打氣。這樣的游戲對于處在特殊時期的孩子的身心發展意義重大,”她說。
美國碧迪醫療科技公司(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贊助了這個項目,該公司公共事務高級主管魏春燕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項目數據來看該項目是否值得在中國其他醫院進行推廣。
“數據可能會顯示,采用游戲療法的兒科患者是否會在醫療過程中更好地配合醫生與護士。例如,我們會看這些孩子扎針一次性成功的幾率是否更高。”她說道。
(編譯:孫穎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