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年輕的日本女性在推特上透露了她們的抑郁癥以及自殺傾向,其中有三人是高中生。她們的推文引起了男子白石隆浩(Takahiro Shiraishi)的注意。他回復到:“那讓我們一起去死吧。”他還說,作為一個“絞殺者”,他可以幫助人們自殺。他承認曾在2017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期間逐一邀請這些女性前往他的公寓,之后便殘忍殺害并肢解了她們。一名年輕男子到他的公寓去尋找其中一名女性,同樣慘遭殺害。
這樁連環殺人案的細節讓日本人震驚不已,但事情遠未結束。白石隆浩獵取受害者的方式揭示了社交網絡的黑暗面。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稱這種通過推特搜索有自殺傾向者的手段“極為卑劣”。日本政府對白石的案件作出回應,發誓要打擊那些能夠搜索到自殺建議或者可以尋找人一起自殺的網站。白石一直在訪問這樣的網站,在他的手機里發現了一些關于如何進行人體肢解的搜索記錄。
為了撰寫本文,我在一個日本網站上搜索了“自殺”這個詞。很多人詳述了如何進行自殺,包括上吊和燒炭自殺。也有不少人認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積極方式,甚至是結束痛苦和掙扎的解脫。
這樣的網站明顯極具惡意,因為自殺是不應該被鼓勵的。日本是七國集團中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每年的自殺人數超過2萬人。日本財團于2016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015年有超過53萬人曾嘗試自殺。更可怕的是,日本政府2017年5月發布的一份白皮書顯示,自殺已經成為日本國內15至39歲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虛擬世界里,許多抑郁、孤獨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覺得他們可以向陌生人敞開心扉。于是他們向陌生人透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網絡上的“朋友”也同樣敞開心扉,這使他們誤認為自己終于找到了真正的“靈魂伴侶”。
但專家認為那些在社交網絡上發布自殺信息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死。
白石證明了專家的正確。他告訴調查人員,當他遇到那八名女子時,她們都想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她們都不想死。”
盡管網絡欺凌、“色情短信”和網絡捕食者等與網絡相關的問題層出不窮,但我們并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但是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提供了一個線索:在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屏幕前花費的時間增加,可能會導致美國年輕人,特別是女孩患上抑郁癥的風險增加,并且更容易產生與自殺相關的想法。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本月的《臨床心理科學》雜志上,指出父母需要對孩子花費在屏幕前的時間進行監控。
正如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讓·特溫格所說,將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限制在每天一到兩個小時,就會進入設備使用的相對安全區間。從積極的一面來看,研究人員發現,遠離屏幕,將時間花在從事人際交往、運動鍛煉、完成家庭作業以及參加宗教活動等方面,都有助于減輕抑郁癥狀以及自殺的想法。
封鎖所有與自殺相關的網站并刪除社交媒體上所有帶有自殺的標簽是不可能的。但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研究可能為父母、教育工作者和權威人士考慮如何改善年輕人的心理狀態提供參考。
作者:蔡虹,中國日報東京記者站站長。
(編譯:郜黎帆;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