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虒鎮人民排起長隊掛號。
綿虒鎮居民在鎮醫院等待就診。
綿虒鎮居民在縣醫院領取免費藥物。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彭明強為綿虒鎮居民看病。
中國日報5月3日電(記者 章澤楓)4月30日至5月3日,來自全國200余家醫療機構的600余名醫務志愿者在“同心·共鑄中國心”公益項目的的支持下來到四川省汶川縣開展了以“紀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為主題的大型醫療公益活動。
為期5天的義診覆蓋了汶川縣綿虒鎮、雁門鄉、龍溪鄉等12個鄉鎮和縣醫院、縣中醫院,并對在地震期間致殘和因病返貧家庭進行慰問、巡診和救助,捐贈藥品價值達227萬元。
62歲的綿虒鎮居民蔣興華因胃痛前來問診。志愿者醫生們診斷后發現他除了有胃病外還患有由酒精肝和高血壓。“醫生囑咐我少喝酒,我計劃接下來減少飲酒量,爭取盡早戒酒。”他說。
汶川地震后,蔣興華新修不久的房子遭到破壞,損失巨大。如今他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在汶川縣擔任看守員所得的收入。就診結束后,他收到了免費藥物。“醫生們來到家門口為我們看病,非常便利,我很感激。”他說。
患有腎結石的徐林花也在義診中受到了專業的治療。“醫生非常耐心,還給我配了免費的藥物。”她說。
徐林花的丈夫在汶川地震中腿部受了重傷,無法外出務工賺錢。44歲的徐林花就成了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她還堅持著供養兩個孩子上學。“這次義診活動減輕了我的經濟負擔。”她說。
一同前來義診的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彭明強在醫院問診后還走訪了因病致貧的困難家庭。
彭明強說,我國貧困人口中至少有40%的人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如果這一部分人能夠得到好的救治恢復健康,就會有更多的脫貧。”他說。“醫務工作者不單是看病救人看病治人,很大程度上還與健康扶貧相聯系。”
全國各大城市的醫生的到來給當地居民診治了疾病還帶去了一些健康理念。活動本身對醫務志愿者也產生了教育意義。
“來到這里后,醫生們更能知道基層需要什么,基層該如何提高防病意識以及醫療診治水平。”彭明強說。“當前國家的分級診療制度就是要把優質的醫療資源往下沉,使老百姓可以在當地得到很好的治療。”
十年前的地震給汶川人民帶來了創傷性疾病和心理疾病。汶川縣委常委劉兵表示這樣的義診活動非常重要。
“災后重建后群眾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當地整體醫療水平比較有限,和老百姓的需求存在著差距。”他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給老百姓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自2008年以來“共鑄中國心”公益活動組織了3萬余名醫務志愿者,先后對50萬余人次提供了醫療志愿服務,捐款捐物總金額達近3億元。
(編輯:黃碩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