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來臨之際,一場名為“‘煥’醒中華千年之美”的國際非遺高峰論壇在京華麗開啟。
本次論壇由國際在線非遺頻道主辦,由中經全媒體、北京榮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承辦。論壇以“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以國際化視野,對新時代非遺保護與傳承、新時代非遺創新、維護世界文化多樣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論壇宣布國際在線非遺頻道正式上線,意味著非遺傳播又一支生力軍出現;論壇中的兩場非遺對話,直面非遺傳承挑戰,聚焦非遺國內外傳播,呈現諸多亮點;論壇還精心設計了傳統手工藝表演、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參觀等內容。
2018中國(國際)非遺高峰論壇背景板。(姜體偉 攝)
新時代讓非遺傳承“活”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的“匠心”精神為人稱道,也是其價值的重要體現。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趙世洪表示,新時代更應以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勵各行各業廣大職工,在各自崗位兢兢業業對待每一項工作。
傳播非遺文化是媒體的重要使命。國際在線董事長藏具林在致辭中稱,國際在線非遺頻道上線,是落實民族文化復興精神的重要舉措,將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他希望按照信息量大、形式精美、高效宣傳的標準,將非遺頻道打造成專業、高品質且受眾廣泛的世界非遺集成地和傳播高地。
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專業的傳播,更需要每一個人的堅守。中宣部對外新聞局原副局長陳曉林指出,要堅持文化自信,對非遺抱有敬畏之心,深挖中國非遺內涵和價值,講好非遺中國故事并向世界傳播,下大力氣用真功夫打造好繼承和傳播非遺的平臺。
非遺是民族的文化印記和生活方式,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新時代非遺傳承也被賦予了新的智慧和創造力。有470多年歷史的中醫藥品牌廣譽遠擁有三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掌門人、東盛集團董事長郭家學認為,工匠精神就是幾百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做好每一件事,而創新則是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根本。
作為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播者,上海東錦食品集團董事長、上海太太樂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榮耀中以“新米粥”為例,闡述了匠心對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國際在線非遺頻道:非遺傳播生力軍
為構建一支專業的非遺傳播隊伍,促進非遺保護的多層次、多渠道傳播,國際在線在論壇當天正式上線非遺頻道。
國際在線非遺頻道開通。(姜體偉 攝)
上線儀式上,國際在線董事長藏具林、國際在線副總裁何清為非遺頻道總監李遠、非遺頻道首席顧問宋寧頡頒發了聘書。
國際在線董事長藏具林(右二)、國際在線副總裁何清(左二)為非遺頻道總監李遠(右一)、非遺頻道首席顧問宋寧頡頒發聘書。(姜體偉 攝)
李遠在上線儀式上透露,國際在線非遺頻道旨在借助國際在線平臺,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推廣中國非遺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其核心價值在于非遺文化記錄與央媒國際化傳播,全面構建常態化、專業化的非遺傳播體系。
非遺頻道總監李遠公布四大欄目。(姜體偉 攝)
上線之初,非遺頻道將率先推出四大精品欄目:“非遺中國說”、“非遺中華行”、“匠心對話”、“非遺生活觀”。
“非遺中國說”,是首檔以短視頻、脫口秀形式推出的非遺題材文化類節目,聚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技藝、美術、戲曲等內容背后的故事。
“非遺中華行”,是第一檔大型尋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旅游類節目,是傳播中華文化瑰寶、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文化活動和影視欄目。
“匠心對話”,將通過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多維度對話與訪談,解密傳承密碼,講述非遺背后的故事,并從藝人、藝品、藝道等角度,揭示匠人的內心世界,探究其非凡人生。
“非遺生活觀”,將聚焦非遺與人、空間及生活的關系,通過一個個成功的非遺美學樣本,呈現出古老非遺的現代性與品質感,以藝術點亮人生,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非遺頻道與專業影視制作機構中經全媒體合作,匯聚了諸多優秀非遺視頻作品。多年來,該機構利用自身影視制作和全媒體傳播優勢,持續致力于記錄和傳播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至今已攝制完成140部非遺影視精品,多部作品在國內外斬獲大獎,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傳播工程《千年非遺》被評為“兩岸四地品牌欄目”;《最后的猴鼓舞王》獲民族文化影像傳承獎。
為推動更多優秀非遺作品走向公眾,鼓勵更多人投入非遺保護和傳承,本次論壇還公布了“匠心創造美好生活” 系列非遺內容征集公告,國際在線產業部主編劉紅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非遺創新傳承人”、“十大手工藝作品”、“十大非遺影視作品”、“十大非遺影響力人物”的榮耀推薦。
以工匠精神應對多重挑戰
不容否認,當代非遺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對此,非遺保護和傳播者將如何面對?
在快節奏社會,工匠精神需靠“慢”來堅守,這是否矛盾?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會長馮立昇認為,無論在什么年代,工匠精神對優秀文明的形成都不可或缺,它體現為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誠實守信的職業倫理、辛勤的實踐和大膽的創新。
對非遺的傳承,是該原封不動地保留還是要不斷推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稱,傳承與創新不能被孤立地看待。在保護傳統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傳統技藝也需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在非遺傳承中,如何看待市場利益與工匠精神的關系?北京榮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寧頡表示,榮會將自身定位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和非遺技藝價值的發現者。工匠精神令人敬畏,而傳統工藝要獲得發展,離不開市場的交流與推廣,市場也是非遺傳承的重要手段。
非遺國際交流有助維護文明多樣化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共同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是其集體記憶的體現。
正如國際在線非遺頻道特邀國際顧問Ian Denison所指出,非遺對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起著重要作用,保護世界遺產維護文化多樣性是整個國際社會的義務,是各國人民共同的責任。了解各國非遺,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加強各國理解和尊重。全世界非遺保護工作者應一起攜手,共同保護人類共有的珍貴遺產,將更多的美好留給子孫后代。
今天,在非遺領域,國際社會交流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和高效。與會國際嘉賓認為,各國人民通過加強非遺交流,能推動文明互鑒,不斷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中央廣電總臺國廣記者毛利西奧說,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接觸優秀的影視作品和書籍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伊朗伊斯法罕藝術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博士馬吉利表示,古代絲綢之路構建了伊朗和中國兩國交流的最佳渠道,今天,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依然離不開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品等載體;伊朗伊斯法罕藝術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博士馬幸福認為,傳承非遺不僅需要將精美的工藝品陳設在博物館,更需要讓非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起來。
(編輯:黃碩 邵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