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國日報旗下智庫“中國觀察”首發,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于6月20日轉發。作者:克利福德·克雷柯夫(Clifford A. Kiracofe),前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高級職員。
以下為譯文:
雖然貿易摩擦使中美關系變得緊張,但總體看來,兩國關系尚未脫離正軌。相比之下,真正的大問題是美國不能適應當前劇烈變化的世界局勢。
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商品價值1300億美元,而中國對美出口額為5050億美元。乍一看,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3750億美元。但不要忘了,美國消費者也從中享受到了價格低廉的商品以應對通貨膨脹。不僅如此,中國從對美順差中賺取的美元又以購買美國國債的形式回流美國。
30年來,大量美國企業把生產線搬到中國,利用中國較低的人力成本進行“離岸生產”。當這些企業把商品運回美國時卻可以享受避稅。這樣一來,美國的工人們當然就失去了工作,而中國的工人則得到了這些工作。
作為一個強硬的民族主義者,特朗普早在從政前就批評過這種不平衡的貿易狀況,所以當他跨入政界后,自然會挑選那些和他一樣持有保護主義立場的人作為他的班底。
在貿易問題上向中國發難,這是美國政客慣用的伎倆,尤其是在大選期間。中美雙方都對此心照不宣。
一些分析人士對特朗普為關稅一事大動肝火不以為意。他們認為,跟中美兩國貿易總量相比,逆差帶來的實際影響不大。
但另一些專家則警告說,一旦中美貿易戰全面爆發,全球經濟都會受到波及。他們指出,受全球化影響,一個復雜價值鏈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形成,而貿易戰會動搖這個價值鏈的穩定性。
那么該怎么辦?很簡單,靜下心來,耐心磋商。
但現在的大形勢是這樣的: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美國卻難以適應。歷史證明,大國之間的關系既有合作也有競爭,而外交的作用就體現在減少摩擦和互惠互利上。
美國學界近年來對未來的國際趨勢做了大量評估,供白宮和國會參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趨勢就是世界正在向多元化和多邊主義的方向發展。中國認為當前的時代趨勢是“和平與發展”,俄羅斯則提出“多元中心”論——但不論具體提法如何,一群新興力量正在世界舞臺崛起是不爭的事實。新的挑戰和機遇正擺在世界各國面前。
華盛頓該如何應對如此歷史性變局?它將怎樣處理中美關系?很遺憾,美國政府及其所謂的“外交精英”們至今還沒有做出調整,而是還在沉醉于“美國因贏得二戰勝利而被賦予世界領導者地位”的美夢中。
早在特朗普的前任奧巴馬入主白宮前,白宮智囊們就把舊時的冷戰思想重新包裝,兜售給他。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戰略被很多專家認為是一種新型的遏制政策。
到了特朗普時期,情況就不一樣了。
他秉持務實主義態度,更注重改善與大國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同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他要捍衛包括經濟利益在內的國家利益,但主要是通過外交和談判的方式。
他的這種態度和行為方式改變了美國長期以來的傳統思維,因此遭到了強烈的抵制。但他務實高效的做法與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愿景非常契合。
習近平主席提出了的“新型大國關系”的概念。這個概念重視共贏的思維和結果。鑒于特朗普的權力導向,他會努力與習近平主席發展積極、建設性的私人關系這一點也不意外。他也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建立同樣的私人關系。
雖然特朗普的務實精神和變通手段與習的理念不謀而合,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期待中美關系會一帆風順。現實告訴我們恰好相反。中美關系會有風平浪靜也會有波濤洶涌。問題的關鍵在于適當地管控分歧,追求和平和發展,避免沖突。
目前紛繁復雜的貿易摩擦讓中美關系陷入波濤洶涌的階段。但經貿問題即使再棘手,也不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因此兩國絕不能遇到挫折就止步不前,而是更應加倍努力,尋求共同點,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不僅中國在崛起,亞洲也在崛起。美國必須跳出霸權主義思維并適應新的國際現實。
中美關系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對國際關系,而貿易關系只是這對國際關系中的一小部分。對中美而言,它們必須沿著一條建設性和可持續的道路發展大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