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英國主流大報《星期日電訊報》紙質版和網絡版刊登駐英國大使劉曉明題為《貿易戰反映出中美“三觀之爭”》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今年4月以來,我曾就中美貿易爭端發表4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中方立場,呼吁各方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最近,美國不顧中美多輪艱苦談判達成的原則共識,執意再次挑起“貿易戰”。“貿易戰”陰云還籠罩著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給世界經濟秩序和多邊貿易體系帶來嚴峻挑戰。我認為,中美貿易爭端表面看是貿易問題,但實質上反映了中美之間的“三觀之爭”:
一是兩種世界觀之爭。美國四處揮舞“關稅大棒”,對歐盟、加拿大、日本等傳統盟友的鋼鋁產品加征進口關稅,并要求盧旺達、烏干達等非洲國家取消進口美國二手衣物關稅。上述做法反映出“美國優先”的世界觀。對美國而言,無論盟友還是其他國家,只要動了美國的“奶酪”,都會遭到打壓。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理念為引領,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國際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兩種合作觀之爭。美國奉行的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秉持的是“零和博弈”、“以鄰為壑”的舊思維,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質疑和反對。中國則遵循“合則強、孤則弱”的古訓,主張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努力為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做出積極貢獻。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已宣布或實施對美貿易反制措施,堅決回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目的就是要讓“貿易戰”的始作俑者嘗到苦果、知難而退。
三是兩種發展觀之爭。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軍事和科技領域的領軍者。美國在發展,別國也在發展。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命運相連、休戚與共。在此形勢下,美國要維護自身發展優勢,關鍵靠自身實力,靠與其他國家合作,而不是妄圖阻礙其他國家的發展、剝奪其他國家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否則不僅“失道寡助”,也終將損及自身。此次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理由是“中國制造2025”威脅美經濟產業安全。這完全是無稽之談,也反映了美國“你輸我贏”的狹隘發展觀。中國一貫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以此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實現各國經濟社會協同進步。中國實行“中國制造2025”正是落實上述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舉措,目的是通過推動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一計劃公開透明,沒有任何“暗箱操作”,沒有歧視或者排斥任何外國企業,完全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提升自身發展水平的正當權利和正義事業。希望美國能認清大勢,摒棄舊思維,與世界各國共同走出一條以合作促發展、以共贏促繁榮的新路。
“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中英兩國都是全球化的推動者和受益者,也是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受害者。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和英國更應與國際社會一道,堅定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堅決維護世界經濟秩序和多邊貿易體系,堅決捍衛人類共同利益,共同促進全球經濟繁榮穩定。
《星期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創辦于1961年,是英國主流大報,在周日出版的大報中發行量最大,讀者主要是英政府、議會、工商界、教育界、新聞界、文化界、智庫等人士。
編輯:富文佳 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