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你:中國高校的中文系和英語系區別在哪里?你可能會說:區別再明顯不過了,首先語種就不一樣。
但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英語學院院長查明建看來,二者最大的區別并不在此。他做了一個比較:中文系的學生不再學習認漢字,不再學習句式,而是著眼于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哲學;而英語系的學生因為本身的母語并非英語,所以難免還需要先擴充詞匯,提升語言的基礎技能,才能開始更為復雜和高級的專業性學習。而這就導致了人們很長時間以來都把掌握英語語言技能的過程誤認為是“英語”作為一個專業的全部學習內容和終極目標。
這一誤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妨礙和限制了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這就是為什么查教授,以及香港大學名譽教授、阿納海姆大學杰出教授、世界英語教師協會1999-2000主席大衛·紐南,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郭英劍教授和同樣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王欣教授,將“English Education and Whole-person Development”作為他們在21號下午2018 TESOL中國大會座談會上的共同議題。
本次座談會的議題是“English Education and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那么究竟英語應該成為一門怎樣的學科?我們又應該在英語專業學習中獲得些什么呢?
上海外國語大學查明建教授
1. 查明建
其實英語作為一門學科的改革早已出現。1950年代至1990年代之間,英語一直被作為一種實用技能(practical skill)進行教授,導致英語界出現了“小才擁擠,大才難覓”的現象。于是1990年代之后就涌現了將英語與法律,商學,媒體等專業相結合的“復合型英語專業”。而到了當下的新時代,大學教育開始更加提倡英語專業的“人文性”,如查教授所說:“將英語跟個人的成長、發展,和心智的開發結合起來?!?/p>
以上外為例,該校英語系近年來逐步開設了諸如西方古代文明史、希臘羅馬神話、英國思想史作品選讀等課程。查教授認為,對于人文知識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力,以使他們成為擁有全方位世界觀、獨立心智、以及自由意志的個體(It enriches thei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cultivates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good sense in moral judgment, so that they can become individuals with balanced outlook, independent intellect and free spirit.)。”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大衛·紐南
2. 大衛·紐南
關于教育的意義是什么,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教育是為了將文化保留并傳承下去(preserve culture and pass it on),有人認為是為了培養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人(produce individuals who have the skills society needs)。但歸根結底,教育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的轉移(knowledge transmission)”。
紐南教授先后引用了兩句名言來闡明他的觀點。一句來自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Education is the lighting of a flame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另一句來自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斯滕豪斯:“教育作為一種知識引介手段,最重要的成功標志就是學生能夠作出讓你出乎意料的事情(Education as induction into knowledge is successful to the extent that it makes the behavioural outcomes of the students unpredictable.)?!?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英劍
3. 郭英劍
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常常被連同哲學、歷史等被歸為大學里最“無用”的那類專業,因為它們短時間內并不能給你帶來高收入。但“高收入”真的是評判“有用”和“無用”的標準嗎?
郭教授列舉了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柯南·奧布萊恩(Conan O'Brien)的例子。奧布萊恩畢業于哈佛大學,當有人問他從哈佛學到了些什么,他說:“really and absolutely nothing”。當然,他指的是在世俗觀點中所謂“有用”的職業技能。事實上,奧布萊恩從來自世界各地和不同背景的同學們身上學到的東西比任何課本中的知識都多,他在大學期間思考的那些問題——那些在實用主義者眼中看起來完全“無用”的問題——也對他的人格塑造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就像奧布萊恩自己說的那樣:“成功固然好,但不能妨礙你的性格塑造(Success is great, but it shouldn’t get in the way of character.)?!?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王欣
4. 王欣
英語學成什么樣才能算作“英語好”呢?
王欣教授將英語能力由低到高分為七個等級:1)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2)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3)語言美感(aesthetic competence)4)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5)通感能力(empathy competence)6)聯想能力(associative thinking competence)7)可持續發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etence)。
顯然,在這個等級列表中,最高級的語言能力已然超越了詞匯和語法本身。正如王教授所說,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應該是“自身持續的成長(self-sustaining growth)”和“做更好的自己(be a better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