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22日電 在新經濟形勢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既有自身優勢又有國家戰略支持的粵港澳大灣區成長為對標硅谷的經濟特區,同時也是中國進行多體制融合創新的試驗田和新的國家級經濟增長極。
當“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了一個熱度不斷上升的概念時,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掌握國家對這一地區未來的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能以數字化革命和創新,推動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的發展?這一切都可以在新書《粵港澳大灣區:數字化革命開啟中國灣區時代》中找到答案。
本書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策劃,中信出版社出版。眾所周知,1998年在深圳創立的騰訊和粵港澳大灣區關系緊密。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倡導者。他在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就大灣區建設提出了《關于發展協同創新優勢,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的建議》以及《關于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區域融合率先突破的建議》。在為本書所做的序言《抓住數字中國機遇,打造數字灣區》中,馬化騰回顧了1984年,讀初中二年級的他隨父母來到深圳,在這里學習、工作、生活30多年的經歷。他寫道,“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信心,不僅出于我作為親歷者對這片土地的感情,也在于我們看到了一個全面數字化的發展機遇, 而粵港澳大灣區是最有機會實現從經濟、政務、民生到文化全面數字化的地方。”
無論是新零售、數字廣東還是科技+金融,騰訊已經通過一系列業務和產品的落地,推動著大灣區內的數字化建設。未來,騰訊還將繼續探索在粵港澳大灣區推行跨境實名認證平臺“粵港澳E證通”,以一部手機承載多張身份證件,幫助三地居民出入境掃碼通關的可能性。
7月22日,在深圳舉行的第28屆全國書展上,本書主編之一騰訊高級政策總監談天對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創新總監郭晨,專門推介《粵港澳大灣區》一書。他們都在本書作者之列。
鄭宇劼和郭晨首先圍繞國家發改委即將正式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灣區概念正式進入公眾視野始于2017年3 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把“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其中。7月1日,國家領導人在香港出席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儀式,標志著大灣區從概念開始走向現實。國家發改委于2017年3月受命牽頭研究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預計將于今年內出臺,備受關注。
鄭宇劼回顧說,實際上,大灣區的概念從上世紀90年代,就由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首先提出,從民間自下而上逐漸過渡到學界和政府層面,深圳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2017年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后,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
鄭宇劼認為,大灣區肩負四個使命:一是作為更高等級的開放區域,探索更高標準的開放規則。二是探索創新發展模式。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從比較優勢到后發優勢,純粹模仿他國的舊路子難以持續,未來只有靠創新,而大灣區是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三是港澳繁榮穩定的需要。香港近年來出現的發展放緩問題不能僅靠香港一力解決。四是未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需要。這一過程決定了要向大都市區集聚,靠軌道交通來擴充城市的容量。
郭晨指出,大灣區本身存在互相融合的動能,具備很好的基礎。不管政府規劃何時出臺,大灣區的融合都會進行下去。區域協同離不開這個時代的技術背景——數字化,數字化會打破空間邊界,也可能幫助消解行政區劃概念,產生具有普世價值和推廣屬性的新的協議體系。他舉例說,大灣區生態修復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社會融合都可以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深入得到更好的解決。
圍繞大灣區的發展會帶來哪些實際的民生方面的改變,鄭宇劼列舉了六個方向的變化:
大灣區東西兩岸間的交通更便捷。未來將有7條通道,連接大灣區東西兩岸,包括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深茂高鐵等。
軌道交通高度密集。類似東京灣區的做法,形成1小時大都市通勤圈。
產業結構向研發和服務方向轉型。制造業比例降低以及創新類型的改變,深圳過去主要是是應用型創新基地,未來會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底層創新方向轉型。
貿易會轉向出口和進口并重,未來深圳會成為進口中心和跨境電商中心。
環保方面,水處理,土壤處理等都存在產業機會。
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在灣區內部會發生整合,實現在A地看病,在B地報銷。也會引進更多的教育醫療和養老服務機構。
展望未來,一個生活、交通更便捷,工作機會更多,更注重創新、研發和服務的大灣區值得人們期待。
除了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專著,騰訊還以各種形式促進大灣區內的民間交流和融合。2017 年 6月 ,騰訊在香港與合作伙伴共同舉辦了主題為“共建中國的世界級灣區”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當年 8 月又舉辦了首屆“騰訊粵港澳灣區青年營”。今年9月5日,騰訊和合作伙伴將以“共享灣區機遇,開放創新發展”為主題,在廣州舉行第十二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與粵港澳大灣區高峰對話。屆時,來自中央部委及泛珠三角區域“9+2”省(區)政府領導、全球各地的工商界行業及企業、學界、科技文化界、傳媒界近千名精英人士,將圍繞泛珠三角區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以及科技創新、人才與創業、文化開放等主題進行交流探討,共謀區域發展創新的新理念、新路徑、新格局。
書籍簡介
《粵港澳大灣區:數字化革命開啟中國灣區時代》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等30余位作者共同創作,從經濟、政治、法治、創新等多個角度,結合全球各大灣區的發展經驗和趨勢,闡釋了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宏大構想,并明確提出了中國灣區的未來發展路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勾勒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藍圖——一個引領全球創新潮流的世界級大灣區。
政府管理者、企業家和學者紛紛在書中獻計獻策,馬化騰等作者從經濟發展、區域發展、政策路徑等各個層面出發,剖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未來方向。對于投資者、企業家、政府工作人員和其他關心粵港澳地區發展的讀者來說,可以從書中找到諸多有價值的信息。
本書分為三個章節: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大灣區建設路線圖探究,深入剖析了粵港澳三地機制融合、打造以數字經濟為主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和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者還包括騰訊公司副總裁賴智明、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劉世錦、許憲春、張文魁,以及來自港澳地區的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大疆董事長李澤湘等。
本書已經在京東商城等電商渠道開始網上預售。
本書主創:
馬化騰:騰訊主要創辦人,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粵港澳大灣區行動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主編:王曉冰 (騰訊社會研究中心總監)
談天(騰訊高級政策研究總監)
本書推薦語:
本書收錄的各種建議折射出“創新社會”的公共政策要點:在吸引投資所必須的社會穩定性與激發創新所必須的制度靈活性之間尋求平衡;在創造性思考所要求的足夠低的焦慮感與激發創造性思考所要求的適度競爭之間尋求平衡; 在天才們的唯我意識與團隊精神之間尋求平衡。
——汪丁丁,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在早期發展中,深圳一直伴隨著各種爭議,其核心就是要不要改革,要不要開放。但深圳一直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開創了很多個中國的“第一”,第一個打破“大鍋飯”,第一個發行股票,第一個成立股份制商業銀行。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如果中國將誕生一個世界級的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是最有機會的,而關鍵仍然是要不要改革,要不要開放。
——胡舒立,著名媒體人、財新傳媒CEO及社長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廣東尤其是粵港澳灣區素來是橋頭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通信、交通、產業配套和其他基礎設施條件的發展,粵港澳一體化,打造世界一流科技、金融灣區和都市群,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在此之前,我們有必要對這個灣區如何發展與建設,展開充分討論。
——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巴九靈新媒體、藍獅子財經出版創始人
在引領科技創新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有不錯的基礎,也有很好的機會。有了一流創新人才、一流科學家,才有可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粵港澳大灣區迫切需要打破藩籬,營造適合人才發展的全方位的優良氛圍,這樣才能廣聚人才,抓住全球科技發展的新機遇。
——饒毅,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教授,《知識分子》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