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北京7月30日電(記者 王曉東)先天性心臟病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出生缺陷疾病,也是新生兒和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幫助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得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婦幼司今年在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等24個省(區、市)啟動實施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項目,利用雙指標法為出生后6-72小時的新生兒開展先天性心臟病篩查。7月30日,項目啟動會在京召開,婦幼司秦耕司長、曹彬副巡視員出席會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各項目省(區、市)衛生計生委婦幼處、省級項目管理辦公室、項目實施單位相關人員共180余人參加了會議。
秦耕強調,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兒童健康水平顯著提高。2017年,我國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6.8‰、9.1‰,比2012年下降了34.0%和31.1%,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是,先天性心臟病等出生缺陷問題卻依然凸顯,成為影響兒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質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開展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項目,是加強新生兒疾病篩查、提高兒童健康水平的重要舉措,是堅持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的具體體現,是提高民族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有力保障。各地要充分認識項目實施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進一步做好項目工作的責任感,強化使命擔當,扎實推進項目工作取得實效。
秦耕指出,2009年,原衛生部印發《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苯丙酮尿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等新生兒遺傳代謝病及聽力障礙的篩查。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國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各級新篩中心243家,實現新篩中心的省級全覆蓋。2017年全國兩病篩查率為97.5%,比2012年的77.9%提高了19.6個百分點。同時,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已達到較高水平,醫保報銷政策也相對比較完善,開展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的時機基本成熟。
在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領域,國內專家進行了大量有益探索,總結出很好的經驗。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黃國英教授團隊通過大量研究,建立了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的“雙指標法”,獲得了國內外專家廣泛認可,認為其具有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推廣。2016年6月1日開始,上海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并建立了成熟的轉診體系。目前,上海市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率已經超過99%,篩查陽性的新生兒得到了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改善了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預后。大家認為,上海市開展的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經驗適宜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開展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的技術方案基本成熟。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教授對篩查項目技術規范進行了解讀。黃國英介紹,家長要認識到先天性心臟病的危害以及在新生兒早期篩查的必要性;要認識到“篩查”不是診斷,篩查結果陽性應及時轉至診斷機構進行確診;明確診斷的患兒,應及時轉至治療機構接受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黃國英教授指出,“由于先天性心臟病的復雜性和篩查技術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少部分孩子可能出現假陰性的情況,因此,建議所有篩查結果為陰性者,除了常規體檢之外,平時需注意是否存在呼吸急促、紫紺、多汗、反復肺炎、體重不增加等情況,如果有這些情況,應及時至醫院接受檢查。”
(編輯:孫若男 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