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華盛頓8月31日電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30日在華盛頓出席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與人大重陽圓桌論壇午餐會時發表講話,指出中方始終致力于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采取能照顧雙方關切的平衡方式,通過嚴肅、務實和實質性的談判磋商來解決中美經貿問題,這個過程必須是能相互釋放善意,體現彼此誠信的。
以下為崔大使講話全文的中文版:
很榮幸再次來到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每次到訪這里都讓我得到啟發,有所收獲,特別是今天在座的還有我的一些老同事、老朋友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學者。
在英語中,“Think Tank”一詞的意思可望文生義、一目了然,但翻譯成中文“智庫”,則意思要更復雜些。“智庫”實際上意味著“智慧的儲備”,不僅要求思考,還要求明智地思考,今天這個討論也準確反映了這一解釋。因此,我在跟智庫交流時始終心存敬畏,態度謙遜。我在這里并非想要提出什么智慧的見解,只希望能與你們分享一些常識。
坦率講,當前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一些人雖然身居高位,或需要在經濟、戰略問題上向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部門建言獻策,但他們卻缺乏足夠的常識。這些人相信,他們可以無視經濟規律,破壞全球供應鏈,卻不會對自身經濟造成任何損害;他們可以永遠壟斷新技術,阻止他人創新并從技術進步中獲益;他們可以通過指責別人來逃避肩負的重責,比如解決國內日益嚴重的經濟社會分化問題等;他們可以通過四處樹敵來讓自己變得“偉大“。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增加了當前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給中美雙邊關系,特別是經貿關系帶來困難。
今天午餐會的主題是“下一步”。中方對下一步該做什么是很清楚的。我奉勸那些認為可以將另一個“廣場協議”強加給中國,認為中國會屈服于恐嚇、威脅和無端指責的人放棄幻想。與此同時,中方始終致力于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采取能照顧雙方關切的平衡方式,通過嚴肅、務實和實質性的談判磋商來解決經貿問題,這個過程必須是能相互釋放善意,體現彼此誠信的。通過這樣的方式,經貿問題的解決當不至困難如斯。
當然,也有很多人關心中美關系何去何從,擔心當前局勢會對我們兩國關系的未來產生影響。存在這樣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我滿懷信心,只要我們對當今世界的現實有清醒的認識,對兩國共同的未來有明確的愿景,我們就可以戰勝當前困難,并著眼未來建立一個更加強勁、穩定的中美關系。
人們常常談到“修昔底德陷阱”。我本人也同撰寫《必有一戰:中美是否能逃脫修昔底德陷阱》一書的作者艾利森教授有過多次很好的交流。我認為很多人對他這本書要傳遞的主要信息存在誤解或誤讀。在書中,他提到歷史上有過16起所謂“新興崛起大國”對“守成大國”構成挑戰和威脅的案例,其中12次以戰爭和沖突告終,只有4次是以相對和平的方式實現了過渡。因此有人認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將在中美兩國之間重演。
但我不認為這些在歐洲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會不可避免地在中美之間重演。對美國而言,如果相信歐洲歷史會重演,那先驅者們為什么要開辟美洲新大陸?對中國來說,我們有悠久而獨特的文明。上述16個歷史案例所涉及的國家中,有哪個是運用綜合調理以達陰陽平衡的中醫來看病的?有哪個是協調手指使用筷子來吃飯的?有哪個是應用單字能獨立表意、組合則衍生不同含義的方塊字來表達的?
當然,我不是說中華文化一枝獨秀,而是我們確實有不同的選擇,可以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中華文明一直強調和諧、協調、靈活、開放、寬容,如果我們能充分運用這些價值觀,相信中美兩國必能找到一條新的道路,建立新型大國關系。誠然,避免墜入“陷阱“的最好辦法就是開辟一條新路,這是我們兩國面臨的共同任務,也是我們理應擔當的國際和歷史責任。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有人來指明道路并繪制路線,這就是我們需要智庫的原因。相信來自CSIS和人大重陽的專家學者們能發揮好這樣的作用。期待從各位的討論中受益。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