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煙臺9月17日電(記者:曹音)“第三屆絲路法醫聯盟會議”于9月17日在山東煙臺開幕。本次會議將圍繞“法醫科學的研究與應用”,匯集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歐美法醫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者和專家,共同交流、探討國際法醫科學領域的焦點和趨勢,經驗和成果。
國際知名刑偵鑒識科學家、本次會議主席李昌鈺博士出席了開幕式。他指出,絲路法醫聯盟成立兩年來,已成為各成員國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未來一年,聯盟將繼續探索建立司法鑒定新技術和標準,包括基因組分型技術運用的標準程序等,力求通過規范相關程序,為各國高效辦理案件提供便利。
“正如鐵路的鐵軌有大有小,各國在DNA鑒定方面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儀器運用、報告行程都存在差異。為了更有效地助力刑偵工作,聯盟決定先在成員國內統一基因組分型相關工作標準,規范相關流程。”李昌鈺告訴記者。“這樣一來,就算我們有不同的語言,寫不同的文字,但都能在統一標準下讀懂DNA報告中的內容。”
李昌鈺說,目前中國法醫科學技術水平和儀器設備發展很快,刑事鑒定科學、法醫基因組學領域的一些專業學科甚至領先國外。他建議要樹立國際間、地區間合作意識,建立大數據庫、DNA數據庫,進行數據共享。
他在開幕式致辭中也表示,很高興看到高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開始運用在刑事偵查領域。他認為,如果可以在聯盟成員國之間加強合作,進行DNA、指紋、檔案等材料的交換,那對保護人民安全、維護社會安寧都將是巨大的貢獻。
西安交通大學法醫學院院長、華大基因司法負責人李生斌也向記者表示了統一基因組分型標準、規范鑒定流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命關天的案件,必須要確保鑒定的準確和安全。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有統一的標準,規范從業人員的操作流程。”他說。“DNA鑒定結果出錯對當事人就是100%的錯,關系到他們的生命、有罪與否,誰也不愿意這種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
作為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李生斌指出,目前國內從事DNA鑒定的實驗室數據不能共享,原因之一就是各家在鑒定工作中所用的儀器設備、試劑各不相同,缺乏統一的標準。“即使我們在毛發、血液等鑒定領域已經有了相應的標準,但也需要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新。”他說。“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新的領域進行創新,利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去制定相應的標準,確保精準鑒定能夠更好地在辦案和審判中發揮作用。”
“當下跨國犯罪、恐怖犯罪形式嚴峻。如果我們可以在各國間建立、共享基因信息庫,我想對保障安全、打擊犯罪都將是福音。”他說。
據會議組織方介紹,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印度國家科學院、德國國家科學院、丹麥皇家科學院、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等機構在內的100余名來自阿聯酋、丹麥、印度、約旦、馬來西亞、波蘭、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法醫科學領域的專家院士、知名學者,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行業領軍骨干、企業出席了本次會議。
“第三屆絲路法醫聯盟會議”由煙臺市人民政府、絲路法醫聯盟、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會議將圍繞一個主題“法醫科學的研究與應用”,開展五個主旨演講,二十五個國際專家報告,一個國家標準會議。
絲路法醫聯盟成立于2016年10月。截至目前,已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名成員參與其中,共同在技術交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司法服務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中發揮作用。